各於其上次第而住。
主伴雖殊。並修因須果故。右繞如來。文義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臺鬚有差。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今教由人立故。眾從佛流。亦如涅槃從牛出乳。
△三彰其德業。
其一切法勝音菩薩。
主教是宗故偏難。至文有十句。略為二解。一豎配十地。明比普攝十地功德一句一地。
了深法界生大歡喜。
初地歡喜。得智證如。
入佛所行智智無疑滯。
二地性戒。是佛所行。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
三地多聞。入法身海。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
四行道品。善友是依。
身諸毛孔悉現神通。
五地雙行。現通利物。
念念普觀一切法界。
六觀法界。般若現前。
十方諸佛共與其力。
七功用已絡。所佛與力。
令普安住一切三昧。
八無住無動。住三昧心。
盡未來劫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
九為法師。見無邊法。
乃至一切三昧解脫神通變化。
十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初地尚攝諸地功德。況於後後。不具前前。
二橫就極位釋。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窮法身。四常觀受用。五毛現神變。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八內安深定。九豎見來際。十橫無不圓。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若橫若豎。能詮必具。故為二釋。五稱揚佛德。既現既至。任力稱揚。自申罔極之情。顯佛無涯之德。文分為二。初一眉間菩薩讚後十十方菩薩讚。新眾纔集。佛便現瑞。文不累書。故編成次。以讚德相類結集。併之一處。乘現勝音之次。先舉勝音之偈。後十菩薩。即如次十方。昔人不曉斯文。便將後十為勝音眷屬。非唯章疏之失。亦乃翻譯有違。何者且眉間出眾。即主伴皆讚十方來眾。寂無一言。主伴禮儀。一何疎索。況準法界品例。來者皆有讚辭。細尋菩薩之名。與前十方。如次相似。但由譯人不審致令。名小乖差。至下文中。一一對辨。
△今初勝音文分二。初說偈儀。
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二正說偈。然偈中總相讚佛。亦含諸問。思之可知。十頌分三。初直就佛歎。皆歎如來體用無礙。於中。初不動本而周徧。
佛身充滿於法界(至)而恒處此菩提座。
十身圓融。徧四法界。
△二不壞小相而廣容。
如來一一毛孔中(至)如是普周於法界。
上則事如理故。此則事含理故。前一偈半。一毛攝三世間。後半類餘。謂徧法界內皆有佛身。無有一毛不含剎海。又一毛表解脫門。諸佛菩薩智所住故。現多剎海者。門門皆見淨土因。
△二約眾歎佛者。聖賢輔翼。顯主勝故。六偈總明主伴。皆徧二。
初二總身總相徧。
一一剎中悉安坐(至)乃至法界咸充徧。
△二有四偈。總身徧別。
法界微塵諸剎土(至)法界周流無不徧。
既微細難思故。唯普智方知。普行方立。
△三一偈雙結主伴。
一切剎土微塵。數(至)各雨法雨稱其心。
△第二十方菩薩讚德十。初東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言眾中者。大眾海中。前列名處。名觀察。勝法蓮華幢幢相高。出王是超勝。此喻相似。光慧即是所喻幢體。
△二正說偈讚佛真應二身。密答佛地。如來智等。攝佛地故。十頌分二。初三讚真。後七讚應。讚真。必體用雙美。讚應唯約用明。欲顯門差。實非體外。今初分三。初一讚智身。次一讚法身。後一雙結智。含四智法。即法界五法具矣。初讚智身。
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為明導。
上半正體證真。下半後起隨俗。又句各一智。初句大圓鏡智。行相深細故。次句平等性智。自他平等即法界故。次句妙觀察智。於自共相無礙轉故。末句成所作智成就。利他導世事故。
△二讚法身。
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隨諸眾生意令見佛色形。
上半體相皆同。同有二義。一本性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故。無差別者。體無二故。二已證法身。相同。力無畏等。皆無異故。此則無礙慧身。不依一切。離諸分別。是無差別。下半用同。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皆無二故。即法身無色。應物現形。
△三雙結。
具足一切智徧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
上半結智。上句根本。下句後得。下半結法。但舉其用。體通上下。以智契如故。金光明說。如如及如如智為法身故。
△二讚應三。初隨樂現應。
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眾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
不思議者。隨緣無邊故。光明覺云。億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等。
△二身光演法。
於一佛身上化為無量佛(至)淺智不能測。
初一化身演法。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