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88页

五繞臺輪山。六臺面寶地。七地有香海。八海間香河。九河間樹等。十總結多嚴。今文之中。唯闕一河。文且分四。第一能持風輪。第二所持香海。第三海出蓮華。第四華持剎海。然其剎因有其總別。已見上文。為顯別義。且明一因。成於一果。
  △今初風輪之因。即大願等。亦如前釋。於中文三。初總標數。
  諸佛子此華藏莊嚴(至)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
  △二略列名。
  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至)一切寶色香臺雲。
  平等住者。一徧持諸位故。二稱實性故。餘名可知。風並在下。寶在臺面。以力遙持。
  △三別舉最上。
  諸佛子彼須彌山微塵數風輪(至)名殊勝威光藏。
  舉最上者。勝力能持香海。故立其名。
  △二所持香海。
  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
  以摩尼發光。普照一切。嚴海底岸。及寶色香水。故立此名。又藏識名海。其德深廣。故流注名水。剎那性故。又佛性名水。遠熏名香。聞未證故。涅槃亦云。有人聞香。
  △三所出蓮華。
  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蘂香幢。
  蘂放異光。又發勝香。高出降伏。故立此名。又所發萬行。一一覺性。故曰光明。皆能普熏。即香義也。
  △四所持剎海。
  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至)地海眾樹各有區別。
  四方均平。總顯形相。清淨堅固。彰其體性。金剛圍等。別明所有。即下別顯。此為其本。一山。二地。三海。四樹。各別區分。即總顯多嚴。但闕一河。以下有別顯。故此略明。下亦略頌。
  △二偈頌。然長行偈頌有十例五對。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為八。九或超間。十或頌已重頌。故釋頌文。不可一例。上下準之。此文略有四例。一宿因現緣。經離頌合。二所成果相。經略頌廣。三現緣風輪。經廣頌略。四山地海樹。經有頌無。十頌分二。初二頌上因相。
  是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即說頌言。
  世尊往昔於諸有(至)今此世界無諸垢。
  即辨因招果也。
  △二餘偈頌其果相四。初頌風輪。
  放大光明徧住空(至)以昔願力空中住。
  皆上句所持。下句能持。初半偈以果持果。後偈兼明能成之因。前半離障願。令清淨故。後半無礙願。依空住故。
  △二頌香海。
  種種堅固莊嚴海(至)普詣十方光熾然。
  尋此了名。
  △三有三偈半頌蓮華。
  光燄成輪妙華飾(至)普應羣心無不盡。
  初一偈半釋種種光明蘂。則顯此華。以寶為體。次一偈釋香義。就法以明。寶中出佛。佛出世主。如從質發香遠熏之義。後一釋幢義。演佛是高出義。調生是摧伏義。
  △四有二頌。明剎自在。總頌上所持剎海。
  華藏世界所有塵(至)所有莊嚴從此出。
  初偈自在。一一稱性故。即同時具足相應門也。心塵準思。寶光現佛者。依正互融故。後偈結歸普因。故能含攝。
  △二別顯安布莊嚴。文六。初輪山。則是本師清淨戒德內攝外防之所成也。長行中三。初總舉所依。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住日殊王蓮華之上。
  山所依處。即地面四周。日珠王者。所依處地。故舊經云。依蓮華日寶王地住。亦有言。大華之上。別有此蓮。為山所依。義似不順。所以地受此名者。前華名種種光明蘂。偈中云光燄成輪。又云一切寶中放淨光等。明知此華以寶為體。是則如日輪之珠王。以為蓮華也。斯即總華之稱。
  △二別顯體相。
  栴檀摩尼以為其身。
  前取堅利。且云金剛。今明具德。略有十相。上句身為總形。摩尼圓明。栴檀芬郁。皆戒之德也。
  威德寶王以為其峯。
  山峯。謂秀出孤絕。威伏諸惡。
  妙香摩尼而作其輪。
  山輪。古有二義。一山彎曲之處。二山腹朓出。如師子座。半月為輪。準下偈文。輪居山下。為山所依。
  燄藏金剛所共成立。
  成山之緣。上舉三事。各別有體。今顯金剛內含光燄。徧成其體。如世土石雜而成山。金剛徧故。得金輪名。上四自體圓滿。下六外相莊嚴。
  一切香水流注其間(至)摩尼為網周帀垂覆。
  並在山間。文顯可知。
  △三結德無盡。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眾妙莊嚴。
  △三應頌有十。分二。初六山體相莊嚴。頌前別顯五。初一總頌圍山。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世界大海無有邊(至)此由如來神力起。
  初句所圍。次二句能圍。後句出因。言無邊者。有其二義。一但總相顯多。故云無邊實有邊表。二說有圍山外者。是無邊之邊。不礙理而即事故。今云無邊者。是邊之無邊。不壞相而即理故。
  △二有一頌。頌前山輪。
  摩尼寶輪妙香輪(至)清淨輪圍所安住。
  △三有一頌。頌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