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建立之處。
△二重頌總有一百一偈分二。初華藏自體。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虗空。
初句標名。次句不壞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莊嚴。末句無礙安住。
△餘有一百偈頌所持剎網二。初九頌能持剎種。
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至)皆由大仙力。
初一頌參而不雜。次一安布行列。次一剎種體嚴。次二辨形。次一依住。次二方所趣入。後一佛力加持。
△二頌種所持剎九十一偈。多頌結文。但一二不同。謂體及形。餘皆同也。文十。初有二十八頌。明其剎異由乎因緣。即是結中。各各眾生。徧充滿下云。種種眾生居故。及各各佛力所加持。至文當見。今初二。初半偈標章。
一切剎種中世界不思議。
種種多端。故曰難思。
△二廣釋難思之相二。初喻顯分三。初三頌半由染因剎有成壞。
或成或有壞或有已壞滅(至)眾生剎不同。
初一偈半明種。則長時剎有成壞。次一偈剎種雖一。居剎有殊。後偈結歸業種。
△二明由淨因。
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至)國土不思議。
一淨心因。二佛願通因緣。後一淨業因。
△三通結染淨因。
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至)見諸剎亦然。
一隨心染淨因。二分別起業因。以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緣心。即是因招異熟果。果之麤果妙。蓋由業緣。三有一偈。雙明心業。行即業故。亦喻眾生同處異見。
△二法說分三。初明染淨二。初二淨相不同。
一切諸剎際周布蓮華網(至)種種眾生居。
△二四對因以辨。
或有剎土中險惡不平坥(至)諸佛令清淨。
初一唯染。由煩惱故。次二通染淨心。業通善惡故。屬於菩薩及眾生故。後一唯淨。以屬佛故。
△二四明成壞。
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至)悉見淨無垢。
初一麤壞細存。壞由業惡。存由二因。一約佛力。二善業者。故法華云。我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然滅雖不俱。而起必同處。雖曰同處。而恒相無。故難思也。次偈業存處立。次偈世相不同。性無生滅。後偈結歸因緣。內由心變。則染淨萬差。外假佛緣。于何不淨。
△三明苦樂文分為三。初三總相約剎論苦樂。
有剎泥土成其體甚堅硬(至)罪惡者充滿。
△二三約一剎中。有三惡趣。
剎中有地獄眾生苦無救(至)受諸極重苦。
△三有二偈。頌人天樂。
或有諸剎土七寶所合成(至)隨時受快樂。
△二有二頌。顯剎微細。
一一毛孔中億剎不思議(至)受苦樂不同。
即結中各各普趣入。初偈舉果。後偈對因以辨。
△三明世界體性。
有剎眾寶成常放無邊光(至)而成期妙剎。
結文即無。義見前經。亦兼餘義。隨釋可知。
△四世界各各莊嚴。
或見清淨剎以一光莊嚴(至)普見眾剎海。
義如結名。
△五各各莊嚴際無間斷。
諸修普賢願所得清淨土(至)如影無真實。
亦如結名。攝三世嚴故。無間斷結歸佛故。一塵普見。
△六明剎形差別。
或有眾多剎其形如大海(至)護念得安住。
義見上文。
△七明剎住時分。
有剎住一劫或住於十劫(至)乃至不思議。
義如結名。
△八有八頌明佛出現。
或有剎有佛或有剎無佛(至)調伏眾生海。
亦如結名。
△九光明有無。即各各放寶光明。及各各光明雲覆二。初一頌無。
有剎無光明黑闇多恐懼苦觸如刀劒見者自酸毒。
△二九頌有。
或有諸天光或有宮殿光(至)法界悉周徧。
△十明剎中音聲善惡。即各各演法海文三。初有二頌。惡道唯惡。
有剎甚可畏嘷叫大苦聲(至)恒出憂苦聲。
△二有三偈。頌人天通善惡。
或有國土中常出可樂音(至)及樂音徧滿。
△三有六偈。明佛菩薩善而非惡。
諸佛圓光內化聲無有盡(至)一切無不聞。
正顯各各演說法海辨。
此下入第十一經。
○毗盧遮那品第六
△初來意者。前明此因之果。今辨前果之因。答前因問。故次來也。因是果因。故標果稱。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前品初云。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淨。今方顯其事。二釋名者。略云光明徧照。廣如前釋。三宗趣者。明因廣大。為宗證成。前果為趣。四釋文者。一品分三。初總明本事之時。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微塵數劫復倍是數。
即二佛剎塵數劫也。
△二別顯本事之處三。初總明剎海。
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