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2-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钞玄谈-唐-澄观-第105页

有故。
  ▲良以涅槃無廣廣與大同故以廣釋大方廣無大大與廣合故以大釋廣今經具有故名配之。
  三良以涅槃下釋妨謂有問言涅槃此義本釋大字何得以廣配之故今通云涅槃但言大般涅槃無有廣字故大字含廣故以能建大義廣家之義以釋大字今經大字對體廣字對用故自別釋因便便通方廣之經謂十二分教中有方廣經無有大字而用大字釋方廣言即如下合釋方廣云宣說廣大甚深法故能生無量廣大果故皆以大釋廣也。
  ▲四果大謂智斷依正普周法界故即經佛字。
  ▲五因大謂發菩提心起解行願證精勤匪懈成諸位故即經華字。
  五因大等者謂發菩提心即十信發心起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即十向證即十地精勤匪懈通策於前以成諸位所以廣說因中差別者欲收攝論七大性故次文當知。
  ▲六智大謂大智為主運諸萬行遍嚴一切無所遺故即經嚴字。
  ▲七者教大謂一文一句無不結通遍於一切十方三際重重無盡故即是經字。
  ▲八者義大謂所詮法盡窮法界乃至帝網無所遺故即總是六字。
  ▲九者境大以上法門普以無盡眾生為化境故。
  ▲十者業大謂盡三際時窮法界處常將此法利益眾生無休息故。
  ▲如攝大乘等七種大性不離於此。
  如攝大乘等者二結會他文而言等者等取雜集瑜伽般若大同小異攝大乘第一釋大乘云若廣釋者七種大性共相應故不廣說之瑜伽四十六云一法大性二發心大性三勝解大性四增上意樂大性五資粮大性六時大性七圓證大性雜集十一說七大性者一者境大性二者行大性三智四精進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業彼論云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者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若般若無著論七大性者一法二心三信解四淨心五資粮六時七果此與瑜伽大同若與對法會者一法即雜集境大性緣大教法而為境故二心即是行大性即由發心行二利行故三信解即智大性信解與智於境印持於境決斷大意同故四淨心即精進由精進練磨令心淨故五資粮即方便善巧由大悲般若而為方便與無住涅槃為資粮故六時即第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盡未來時建立佛事而為業故七果即雜集第六證得大性謂證佛功德而為果故雜集依體起用得果不捨因證居其先般若論中約時通因果故果居時後餘之次第二論意同謂依教起行達甚深理精進長時不滯二邊證大勝果窮生死際建立佛事故名為大雜集即是對法瑜伽大同般若今疏體大即第三智大之中所知無我之理二相大亦所知攝亦法大性即境攝故三用大即方便大而是即體之用亦境攝故四果大全同五因大攝其五大性一發菩提心即是心大二起解者攝勝解大三行願證並是行大是十地因證非果證故四精勤匪懈即淨心精進大五成就諸位即攝資粮大六智大全同而義小異通了性相因果等故七教大即是境法大性八義通前六但除教故九名同雜集初一而義同時大及與方便善巧十同第六而具含二論時業二名為對題中七字攝十故有開合及次不同而義無違故云七種大性不離於此或相大一種二論略無理亦無失又通約十大教旨小殊不妨有異。
  ▲二方十義者方者法也即前十大皆名為法謂體法相法等。
  謂體法相法等者等取下八謂用法果法等法是軌持能持自性故十皆法。
  ▲三廣十義者廣者多也用多繁興包無不盡故則前十皆多即明一遍一切名之為大一攝一切名之為廣亦可及此此約離釋。
  三廣十義等者疏文有二先離釋廣字。
  ▲若合釋方廣二字亦有十義一廣依義謂言教繁廣為生依故二廣說義宣說廣大甚深法故三廣破義破一切障無有餘故四廣超義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五廣治義具攝無邊對治之法為能治故六廣攝義通攝無邊異類法故七廣德義具攝二嚴諸勝德故八廣生義能生無量廣大果海故九廣絕義非是心識稱量所能知故十廣知義具足種智破邪見障無有餘故。
  後合釋順諸經論釋方廣經於中二先正釋十義也。
  ▲此之十義前四即雜集第十一中四義後六即入大乘論第一中六義。
  後此之十義下結示本源言前四即雜集第十一中四義者彼論云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此方廣等皆是大乘義差別名釋曰此論標以三名釋成四義以方廣中有二義故次第無差言後六即入大乘論第一中六義者彼論云毗佛略者是摩訶衍何以故名毗佛略經為諸眾生說對治法名毗佛略亦有眾多乘故名毗佛略亦以多莊嚴具故名毗佛略亦能出生無量大果報故名毗佛略非是稱量所能知故名毗佛略斷除一切諸邪見故名毗佛略釋曰次第與疏全同但以毗佛略隔之以成六義然其第一說對治法似雜集論第三廣破集約所破此約能破故亦不同五非是稱量似於集論第四無比集約法不可類此約心不能知故並不同而刊定記云以對治與破障是同乃除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