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2-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钞玄谈-唐-澄观-第81页

字不必有名如樞要說此下廣論自共相略不錄之論此三離聲至亦不即聲述曰三明不即不離論主答難謂先有問言上來雖言名等即聲若名等是不相應行者色上曲屈非不相應聲何故爾故此答曰此三離聲雖無別體名等是假聲是實有假實異故故名等三非即是聲非聲處攝但是差別之聲義說名等以詮義故是不相應無別種子生故言即聲論由此法詞至亦各有異述曰外人問言若名等即聲法詞二無礙解境有何別答曰即此緣故二境有異法無礙解緣假名等詞無礙解緣實聲等故說境差別非二俱緣實雖二自性互不相離法對所詮故但取名詞多對機故但說聲耳聞聲已意了義故以所對不同說二有異非體有異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與聲別者蘊處界攝亦有異故色蘊行蘊聲處法處聲界法界如其次第攝聲名等問曰聲上屈曲假即言不相應色上屈曲假應非色處攝答聲上有教名等不相應色上無教故是色處攝問曰聲上屈曲即以為教色上有屈曲亦應得為教故論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述曰四會相違釋義可知所引即淨名經而言等者等取觸思數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種亦是不相應攝此三法故以眾生機欲對待故假又梵云便善那此有四義一者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鹽能顯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義巧妙等目之為便善那此中四義總是一顯義故古德說名為味對法云此文名顯能顯彼義故為名句所依能顯義故惡察那是字是無改轉義如對法說鉢陀是迹如尋象迹以覓象等此名為句理應名迹義之迹故尋此知義也順古所翻稱之為句今疏總略以疏對論於義分明。
  ▲三云聲名句文合為其體由前二說皆有教理為定量故深密第四云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故淨名云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故十地論云說者以二事說聽者以二事聞謂善聲善字故。
  深密第四至而能宣說等者彼無故字其說字下云是故我依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意云由文字般若能顯實相般若既雙牒言說文字明通用四法下引淨名准之亦是第三香積品文十地論中善聲即聲善字即名句文故下引風畫二喻風喻音聲畫喻名句文並如下釋。
  ▲以余之意亦應雙取。
  以余之意下第三料揀於中分二初直出正意意在雙取。
  ▲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寧依名等。
  二若就下會通前二於中五一正明去取。
  ▲良以音聲一種正就佛說容為教體流傳後代書之竹帛曾何有聲豈無教體。
  二良以下出所以。
  ▲書雖是色亦與名等為所依故亦色蘊攝。
  三書雖是色下遮妨難恐有難云疏不善法相書之以竹帛非名句文名句文身是不相應翰墨簡牘但是色法何得為體故此救云色與名等亦為所依何異聲為名等所依聲是色蘊所攝書字之色豈非色攝耶故前唯識之中例於餘方亦依色等有名句文亦同諸法顯義之體顯無方理故不取常規。
  ▲前淨名十地通取四者但言所用非正顯體。
  四前淨名下會通前文但言所用者用此四法何必要四問曰若四中隨取但取名等豈不違於唯識離聲別有非正義耶答彼不離聲者假實合說今不離色假實亦存未爽通理。
  ▲仁王云是名句味諸佛所說故。
  仁王云下五引證成立既但言名句味不云聲音明唯取名等此即仁王觀空品而文少略具云大王是經名句味百佛千佛百千億佛說名句味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中成無量七寶施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皆得七賢四果不如於此經起一念信何況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今但意在有名句味無聲之言故不全引。
  ▲然大小諸宗雖通用四法而理不同謂薩婆多宗四法皆有實體經部聲有實體名等是假若大乘中或有四皆非實或有四皆如空俱不立故淨名云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十地論釋空中風相等云風喻音聲畫喻名字皆不可取佛藏經云諸法如毫釐不空者則諸佛不出世有說四皆事理無礙或說四皆圓融故宗不同也。
  然大小諸宗下第三雙會謂會通四法大小不同或有四皆非實者即初教義名等假有聲是心變故或有四皆如空者然有二意一空為初門即屬初教二頓寂諸相即屬頓教今正當頓而引三經皆成頓義初引淨名即弟子品須菩提章以其被呵置鉢欲出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此明即言忘言通圓頓意二引十地經論以風畫合空皆不可取以此言教皆與證智而相應故不同風在樹葉畫在於壁但就教道則可見聞三引佛藏經亦證頓義即彼經第一念佛品中取意引耳經云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折毛髮百分一分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亦終不說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如來悉知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是名念處上顯無念承便故來耳又下經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即其義也有說四皆事理無礙即終教意下即圓教意。
  ▲第四通攝所詮體者。
  ▲瑜伽八十一云謂契經體略有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