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盡。為一切法所歸趣處。而要四十二者。亦表四十二位故。智論中明。初阿具後茶。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阿字即菩提心。茶即妙覺。為究竟處。一一圓融。是字母深義。略義已周。廣如別說。
△第二善財白言聖者下。問答顯因。先問。後答。答中四。一標章正答。二徵釋所以。三問答顯發。四總以結示。
△今初有標徵釋結。可知。
△二所以者下。徵釋所以。先徵意云。所以要此十者。後釋意云。由有智慧展轉至於真實智慧。得此解脫故。十句皆牒。由得前已。便得後句。文相甚顯。唯初二句。義小惑人。今當分之。謂具足智慧是第一句。勤求善友下是第二句。以親近故下。方是躡第二善友生第三勇猛精進。餘文可知。最後得真實智故下。以義加之。然真實智。即此解脫。
△三善財復言此真實者名為何等下。問答顯發。即唯問第十真實一門。以最勝故。亦舉一例餘。文中分四。一展轉徵釋。二總顯超勝。三略示體相。四結成所住。今初五重問答。以顯深玄。初問意云。向之十重。前前起後後。後轉深。至真實智方得解脫。此真實智願示其體。故言此真實智名為何等。答意云。即汝所問一切言說。皆即真實。實智體周。言語性離。不應捨言而別求也。今之禪宗。多用此勢。二徵意云。言語別施行真實離文字。云何即是。答云。世間所言說。一切是分別。故違真實。稱理無虗。故名真實。三問云。不虗誑語。願識其義。答云。契理常故。四復問云。若約理常。世言亦常。答云。心自證悟。方得稱常。即同楞伽。自覺聖智故常。不同外道無因常也。五復問云。契理曰常。是義然矣。未知至理。其相云何而可契合。能證所證為一為二。二則數法。數法無常。一則無二。何有能所契合之義。答中。先答。後意明。非一非二。由非一故不壞能所。由非二故能所契合。一味平等。如明合空。不可分別。而非雜亂。由非二故說為內證。由非一故後得示他。故云由此力故。則能平等利益自他。內證則自利。後得則利他。猶如大地。假以喻顯。地無分別。以況內證。能生萬物。以況能所。後然其法性下。却答前問。所問相貌。體實非相。有相墮常。無便屬斷。有則生滅。無無所證。猶如虗空。是三無為。不可言無。但無[得-彳]相。不可為有。遠離一切故。八地經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故結云難知難解。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解。唯證相應。二善男子此法微妙下。總顯超勝。上寄言顯理。令即言契真。今正言顯理。令亡言會實。以理圓言偏。理與言絕。言雖即真。隨言生滯。要須得意亡言契之。於中分二。先標微妙。總顯離言。後何以故下。徵釋所以。徵云。何以離言。釋意云。理深玄故。非但言不能宣實。亦心智不及。是不思議。文有十句。初三句離言境。即不可議。一過文字。二過語具。三過語業。然梵本云。超語言道。道即語所行處。次五句超心境。即不可思。一超戲論。起心動念皆名戲論。謂有真性。以智契合。亦是戲論。便是分別。無分別智方能契故。然無分別智。離於五相。初一即離於真義異計度故。二超過有尋伺地故。三四即離無作意故。無作意者。謂睡眠昏醉不了境等。今三即約愚癡。不了心境。若善若惡。此非無分別智。四煩惱魔事即兼睡等。五離一切心識。兼離滅受想寂靜。以滅受想定亦屬心故。更有離於色性義。在後段故。無分別智難以顯詮。遮詮以明。故離諸相。方為契合。後二句。總顯離妄。明唯聖境。三善男子彼諸聖者下。略示體相。以離一切相為其相故。初句離色相。次在纏不垢。出障非淨。體不可取。亦不可捨。猶如虗空。終日求空。求終不得。終日避空。空不可避。撓之不濁。本性淨故。澄之不清。非今淨故。於一切法最為勝故。名勝義諦。湛然常存。既非佛作。出與不出。性常無二。四善男子菩薩為此下。結成所住。
△第四善男子此是真實下。總以結示。即上真實契證之義。即是我之眾藝解脫。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謙己推勝。對眾藝推。不捨世俗。不違實相。皆同般若。
第五善男子此摩竭下。指示後友。婆怛那者。此云增益。謂無盡三昧能出生故。友名賢勝者。無依道場是直善故。
禮辭可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八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從第三十二經盡第三十七經)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七善知識半。第一賢勝優婆夷。第二堅固解脫長者。第三妙月長者。第四無勝軍長者。第五最寂靜婆羅門。第六德生童子。第七有德童女。(上二同會)第八慈氏一半)。
●第四爾時善財童子漸次行詣下。賢聖優婆夷。幻智無住善友。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賢勝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顯相用。今初。無住處無盡輪者。無住處體也。無盡輪用也。輪者圓滿義。大同淨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即實相之異名。心之體也。眾生迷真。起於妄惑。立一切法。菩薩體真。具恒沙德。有無盡用。故無所住。則無所不住。萬行爰增。若有所住。如人入闇。不見心體。安有用耶。二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