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5-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行愿品疏-唐-澄观-第120页

知。
  △第五爾時文殊師利顯示下。結用皈本。所作竟故。信窮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現。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即見三千下。轉遇勝緣。修行敬事。然此諸友及後普賢。皆無指授。表證法界離此彼故。此三千友乃有多義。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勝益故。二者順後。是見普賢之方便故。三者通論自是一分。故見諸友。應分為三。初明別見。即是純門。此一時見。即是雜門。後見普賢。具前諸友。即是純雜無[得-彳]之門。然此諸友所得法門。受行各別。文略不具。申本廣本。必應有之。
  [△@△]大文第五。從增長趣求下。顯因廣大相。以前文殊智照無二。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隨一一因。稱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攝相皈體。普賢法界。即祕密重重。若以二聖。自相對者。文殊菩薩則為能證。若以二聖。對於善財。是則文殊亦為所證。未得般若。今證得故。文中分五。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聞覩前相。第三見聞親證。第四聞佛勝德。第五重示普因。
  今初有三十句。增廣行願。義同前來思修證入。於中。初二句總明。後以大悲下。二十八句別顯。攝為十四對。一悲納慈覆對。二敬果住因對。三淨眼圓德對。四信正增助對。五善能迴向下。向因知果對。六入教了法對。七現世入願對。八竪修橫照對。九增善得智對。十普照十方下。照理化生對。十一成益知苦對。十二摧障無障對。十三證理住用對。十四內求外加對。唯末後句。明其外緣。前皆內因。上文殊通指。今善財普觀。不同前友各指一友。普觀方得見普賢故。
  第二善財童子起如是等下。聞覩前相。於中二。先結前生後。由依上觀普賢境故。方得見聞。此普賢境即前所觀二十句境。即文殊處成益之中。令入普賢諸行願輪。由前令入所以能觀。由前能今觀故聞見。後即聞普賢下。正明聞見。於中二。一聞。二見。今初。此中聞者。非從一人及多人聞。即稱法界聞。有十四句。初句聞人。餘聞行位。於中。一行。二願。三助道。四功德。五威儀。第六句及聞普賢菩薩諸地下。皆明聞地。於中。初句為總。餘七為別。總云地者。若約行布。即等覺地。若約圓融。總攝諸位。皆普賢地。別中。一地處所者。謂證十如。一真法界。二有為功德調柔果等。三十勝行及願樂等。四十地親證各有差別。五長時無間無餘修等。六神通作用摧邪攝生。七種種差別同依佛智。二既聞此已下明見。於中二。一仰德修觀。二覩見希奇。前中二。先結前生後。後即於下。正明修觀。菩提場中蓮華座上。明修觀處。約事說者。即其地堅固猶若金剛。蘊德深廣。名為海藏。故上經云。諸色相海。無邊顯現。寶蓮華座。即普賢座故。十定下文。皆於此見。若約表者。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內。起因陀羅網普賢心觀。然此經體勢。應具十會。以順無盡。今且順文。對前本末二會。即是攝末歸本。是以善財不假別指。便於初會始成之處如來座前。而起觀求。若對本會。應歸誓多。何以會歸菩提場耶。歸本有二。一歸本會。前文已有。謂遍遊法界。而亦不離逝多林中如來之所。今約會歸諸會之本。故歸覺場。前既不起菩提樹王。遍一切處。今證窮極。故須會皈。後起等虗空下。正顯觀心。有十六心。前十自分境。後六勝進境。一一皆稱普賢境心。故後得見。二善財童子起如是心下。覩見希奇。於中二。先結前生後。謂由起前心及宿善等因緣力故。後欲見普賢下。正覩希奇。於中二。先見十瑞相。有標徵釋結。釋有十句五對。各先所依淨土。後住處眾生。後又見十種大光明相下。覩見光明。前瑞直見一重淨剎。此明重見。謂遍法界剎所有極微。皆出法界塵數境故。皆是依中現於依正。上二段文。並是普賢依報殊勝。
  第三爾時善財下。見聞親證。於中四。初結前生後。二彰聞見因。三起觀增修。四正明見證。
  [○@、]今初。由覩前相生必見心。
  [○@、]二於時善財下。彰聞見因。謂外由內因緣力故。
  [○@、]三能生諸佛普智光明下。起觀增修。有二十句。初三句總。一智能觀。二三所觀行願。後於一切如來下別。初二觀法身。謂佛菩薩境故。故上經云。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菩薩亦以法身為境。法界體周故。云廣大修習。得見普賢之想下五句。觀智身。此句標。二出觀相。以佛種智為普賢故。三以定攝。四以進策為能見因。五身心普周。是能見相。以佛智廣大既同虗空。今心離念等虗空界。則能見故。次即以普眼下一句。總觀十身。無有一境非普賢故。次以智慧眼下一句。觀普賢因。次其心下二句。等普賢心。次威德加持下。起普賢願。初句總。願不捨離下別。有五願。諸觀行人。應放此修。離此觀修。見亦非勝。
  [○@、]四善財童子具足圓滿下。正明見證。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後即見下。正明見證。於中二。第一得益因圓。第二位滿齊佛。
  △前中四。一見身得益。二摩頂得益。三顯因深廣。四觀用無涯。
  [○@△]初中二。先見勝身。後得深益。前中四。一總見勝德身相。二別見毛孔出生。三重觀體內包含。四結通體用周遍。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