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正顯法身。全同攝論法身五相。初句即白法為相。以是極果圓滿自在。故云清淨。次二句。不思議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名無倫匹。非諸尋思所行處故。超言語道。道即是尋伺。言思斯絕。為不思議。次一句。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其相故。由一切相無所有故。名為非有。空所顯相。是實有故。名非無等。次一句。即轉依相。謂轉滅一切諸雜染分。依他起性。似能所取。云無所依。轉得解脫。於法身自在。無性所顯。圓成實性。為所依故。云無不依。次句即常住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云無來去。則顯三身皆常住義。況真法身。次同三喻。喻上五相。如空一喻。喻於無依及常住相。如日一喻。喻白法相。故梵本中。名如白日。如夢一喻。喻無二相。欲言其有。覺竟無實。欲言其無。夢境歷然。故非有無。為無二相。其不思議。後偈顯之。末句結勸。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耶觀。
十七一偈。明具足如來平等解脫。即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謂以佛解脫。隨眾生解。而於佛土。與諸如來。互相間雜。故難為喻。謂如山等。必不依空。有無等法。無能喻佛。此喻亦是成前段中不思議義。以前第四廣顯作事兼顯佛土故。此略無佛土之相。當次第故。略陳大意。
十八一偈。明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謂非一非異非常無常中邊等相。文中。先喻後合。如來合上大海摩尼。摩尼體上無有異色。名為非色。即是法身。海珠非空。名非非色。即是報身。隨異暎色。成多差別。故云隨應。即是應身。無所住者。總結三身。又色即非色。故名非色。非色即色。故非非色。雙非上二即是中道。斯迹亦絕。故無中邊。由此故能融遍法界無有分限。與諸如來。不相雜亂。猶如冥室百千燈明。
十九一偈。攝二功德。一同於真如及法性等。明盡於法界。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二等虗空界。即無盡功德。謂如虗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佛寶功德。亦窮未來。無有盡期。此無盡德。合則唯一。開則成二。謂等虗空界橫說無盡。窮未來際即豎說無盡。名究竟功德。究竟無盡故。在總結中。
△第二二偈。結德無盡。於中二。先一偈。正結無盡德。顯上諸德究竟無盡。十無盡界不可盡故。文舉五事。反顯無盡。後偈勸信令欣。一念信樂。必獲佛德。一念疑心。永失大利。損益相對。理數然矣。古師亦有將後二偈為大部流通。非唯文局佛功德偈。況今此後。更有新文。(已下第四十經)。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下。重示普因。此一卷經。前經數譯皆所未有。古德判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斯言驗矣。晉代譯主。先朝辨正。是二三藏。皆譯出偈云。是跋陀室利菩薩所造。虗言賢吉祥。而闕長行。良以西天頻遭毀滅。致令大部或斷或連。今梵本昭彰文勢連續。普賢賢首。名雖少異。同居佛會。經無惑矣。文中三。第一結前所說。第二正示普因。第三結說欣慶。
△今初。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指前廣偈。告諸已下。結說不盡。即是前文末後偈意。前云無人能盡說佛功德者。猶謂通因。今明果人勝。而且多歷時長久。相續無間。說尚不盡。況於凡小。以是究竟無盡法故。
△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正示普因即廣說能證普賢行願。令入法界。則成如來勝。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賢行修。設經多劫亦不成故。文分二別。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文有三分。第一正顯普因分。第二顯經勝德分第。三結勸受持分。
[○@△]初分有四。第一標示所應。第二徵列名數。第三牒名別解。第四結益令知。
[○@、]今初此功德門。指上佛功德。應修已下。正示普因。希欲為願。造修為行寄圓說十。
[○@、]第二何等為十下。徵列名數。然此即是常行禮懺。諸經論中開合不同。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讚德。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八發願。或但為七。合禮讚故。或但有六。略供養故。或但為五。以發願迴向但總別異故。如十住毗婆沙第五迴向。亦同有五。或但有四。除禮拜故。或但為三。故智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盡。轉得近佛。若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略。今文具十。以表無盡。六七二事。俱是勸請。八九二事。迴向開出。餘至文顯。
[○@、]第三善財白言下。牒名解釋。於中二。先總徵。後普賢菩薩下別釋。即為十段。段各有三一牒名。二釋相。三總結無盡。
且初第一禮敬諸佛。文三段者。第一牒名。由心恭敬。運於身口。而遍禮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為十。謂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二唱和禮。高聲諠雜。辭句渾亂。此二非儀。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八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九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