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5-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行愿品疏-唐-澄观-第8页

二門。正是華嚴甚深境界。融取前八。皆此大用。若離前八。無可重重故。
  ○第三所詮義理。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未知圓義分齊云何。然此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語其橫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其猶百川不攝大海大海必攝百川。雖攝百川。同一醎味。故隨一滴逈異百川。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雖攝於四。圓以貫之。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尚非三四。況初二耶。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故此圓教。語其廣包名無量乘。語其甚深唯顯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教一乘。唯是圓融具德法故。以別該同。皆圓教攝。今顯別教一乘。略有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其無[得-彳]。四周遍含容。各有十門。以彰無盡。
  ●今初。第一所依體事。略有十對。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應感。教即能詮。謂前五教乃至光香一切法等。義即所詮。即五教等一切義理。理即生空所顯。二空所顯無性真如等理。事即色心身方等事。餘可思准。至下宗中。當更顯示。
  ●第二攝歸真實者。即上十門皆是真空。頓絕諸相。非色非空。無即不即。無相不相。無得不得。言迹頓絕。此絕亦滅。儻然靡據。故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亦同下文智照無二。亦同頓教。亦有十門。義如別說。
  ●第三彰其無[得-彳]者。然上十對皆悉無[得-彳]。若事理相望。成事理無[得-彳]。若餘相望。便成事事無[得-彳]。今且辯事理無[得-彳]。總有二門。第一正明無[得-彳]。第二彰其所以。
  △今初。亦有十門。一理遍於事門。二事遍於理門。三依理成事門。四事能顯理門。五以理奪事門。六事能隱理門。七真理即事門。八事法即理門。九真理非事門。十事法非理門。
  ▲今初。理遍於事者。謂理無分限。事有分限。今無分限理。遍分限事。以其理性不可分故。一一纖塵。理皆圓足。
  ▲二事遍於理門。謂有分之事。全同無分之理。若不全同。色不即空。故一小塵即遍法界。由上二義互該徹故。皆同一性。故出理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理遍事故。一成一切成。事遍同理。故說都無所成。經云。譬如虗空無成無壞。一性無性即是佛性。下經云。思惟眾生無作性甚深。涅槃云。佛性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又出現品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無不具有者。即一乘義。
  ▲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理成。如攬水成波故。於中又二。一明具分唯識變故。故根自在主云。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靜心即是如來藏性。二明真如隨緣成故。靜心即是真如。又彼文云。由識自性本性故諸識轉。本性即是真如。問明品云。法性本無性示現而有生。亦同勝鬘依如來藏有生死等。
  ▲四明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成故。事虗而理實。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如波相虗令水現故。善財云。無有性隨緣轉故。謂由隨緣而顯無性。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
  ▲五以理奪事門者。謂事即全理。即事盡無遺。如水奪波波相全盡。故說生佛不增不減。出現品云。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虗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常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故。乃至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皆以無相理平等故。解脫長者云。有無諸法本不生故。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遂令事顯理不現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故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下經云。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空即色故。理即是事。方為真理。經云。法性不違法相等。
  ▲八事法即理門。謂從緣集必無自性。舉體即真故。善財念言。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經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上之二門。正明二諦不相違義。如濕不違波波不違濕。舉體相即故。自在主言。因緣相作。不相捨離。非一非異。夜摩偈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又由事即理故雖有不常。理即事故雖空不斷。又由事理相即故。起滅同時。故下經云。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意明即生即滅故。又上經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虗空。故說無有盡。無有盡者即性滅義。名難思盡。亦令究竟斷證離於能所。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非言詞所及。
  ▲九真理非事門。即妄之真。異於妄故。如濕非動。
  ▲十事法非理門。即真之妄。異於真故。如動非濕。故慚愧林偈云。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等。上七八二門。明事理非異。九十二門。明事理非一。故為無為。非一非異。主林神云。於一切差別境中。入無差別定。於無差別平等法中。現於自在有差別智。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