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力度中。言因緣者。內修為因。外友為緣。相應事者。思修何法。十智度中分二。先就能知辨相。後約所知以辨。今初。一資具。謂聽聞等。二體性者。唯識論中。唯後得智。依瓔珞等。約兼正說。亦通根本。故有三種。一無相智。二一切種智。三變化智。三即造修。四即獲得。五從於一智轉生多智。亦能出生其餘諸行。六即治障。七若內若外。若定若慧。為得智處。八增長者。如白分月。九證無證相。名之深入。十顯照事法。十一顯示理性。十二即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十三即眷屬般若同時心所等。十四揀擇邪正。十五無行為行無相為相等。十六萬類之法隨一相應。亦教理行果隨一相應。十七一度之中隨攝諸度等。後所知法下。約所知辨相。初五句通一切法。次二句佛法。餘皆菩薩法。如是等下總結。三從彼夜神下。總結十度。十度廣義。經文散具。束之成章。義如別說。
▲三爾時善財童子見喜目觀察一切眾生夜神復於一一諸毛孔下。明於毛孔出隨類身說其本行。於中四。一出能說之身。二於彼一切諸眾生前下。出演法之聲。三以如是等種種音聲下。顯所說之法。然皆相續不斷。次第無亂。四如是說時下。彰說之益。(已下第十九經)。
[○@△]第四爾時善財童子見聞下證入。覩勝用故。於中二。先證入。後出因。今初。先舉所修。即所覩事。次念念至修行。是修相。次深入安住平等成就。是證相。次承佛威力及解脫力。是證勝緣。後得菩薩下。所證法體。後何以故下。徵釋證因。道機宿著。內外冥資。于何不證。
△第二爾時善財下。設敬稱讚。十偈分四。初一現說之因。次一現說之意。次七現說體相。皆即寂之用。後一結其無盡。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下問法。前已覩相證入故。此直問得法因緣。此有二問。一問發心久近。二問得法時節。
第三爾時夜天下。授己法界。前已現相冥授故。此但言答因緣。於中二。先以偈答。後結會古今。
△前中八十七偈分二。前七十五偈。答發心久近。後十二偈答得法時節。
▲前中。總有十劫。即為十段。第一寂靜大音聲劫。有三十一偈半。文分為六。初一偈半總標。二有八偈。顯其本生。三有十偈。明發心本事。四有一偈。正顯發心。五有六偈。發心後德。六有五偈。轉值餘佛。結言未得慧眼者。未得十解正慧眼故。二天吉祥劫四偈。結云。尚於我愛阿賴耶。不知無依。計為有者。未了心性即一切法無性之性。而猶計有一切諸法依心而生。阿賴耶者標名。此翻為藏。即第八識。我愛等者。釋義有三藏義。謂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名能所藏。以能持染種種名所藏。識是能藏。是雜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識為所藏。有情執為自內我故。名為執藏。今此上句我愛二字。即執藏義。為第七識執為內我。故云我愛。第七雖與四惑相應。正取貪所執我。深生躭著。偏舉我愛。下句即攝餘二藏。謂種依第八。八依種有。即是依義。今言無者。為能藏時即是因相。為所藏時即是果相。攬因與果。為識自相故。識自相已無實體。況因果互依。相待無性。何有能依所依之相。故問明品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故云無依計為有也。上二劫明已得十信未入十住。前未得自分。後未得勝進。三梵光明劫五偈。結云未能明了深法性者。未得十行真實行故。四月吉祥劫五偈。結云未獲深妙智等者。未得迴向無[得-彳]妙智入實際故。五寂靜智劫六偈。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六妙出生劫五偈。未淨修道之障[得-彳]故。七集堅固劫五偈。未得六地十種平等深順忍故。八安樂莊嚴劫四偈半。獨此一劫。後無結束。似欠一行。合云。然於殊勝雙行道。未得善巧而通達。以是未得第七地故。九千吉祥劫亦四偈半。未得八地淨無生忍。十無著遍莊嚴劫四偈半。但言供養者。以於此劫得法門故。上云未得。未得於後。必已得前。如未得十行前已得十住等。又上十劫。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圓滿。故其劫名亦順地義。如文思之。
▲第二最後有佛出興世下。答得法時節。即第十劫。最後佛所得此法門。於中二。前四偈得無功用後之三地。初偈見佛興供。次一得八地無依大願。次偈九地法眼總持。後偈十地成如來力。後八偈結成普賢行位。於中三。初四偈半。牒舉大心之始。次二偈半。明成德之終。後一偈總結圓滿因果圓融。初後該徹入普賢道。
△二善男子於汝意下。結會古今。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同居證位云此會中。起精進行為普救護。智燄滅惑為威德吉祥。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
●第四普救護一切眾生威德吉祥夜神。燄慧地善友。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燄增故。文亦具六。勢同前友。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時彼夜神下。見敬諮問。文為三。一見聞法界。二申敬偈讚。三諮問法要。
△初中義同諸友。正授法界。示相說故。且為見聞。於中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