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為勞苦涅槃經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因緣者無有是處即斯意也。
△若具此者無罪不滅。
△隨好品中具有能治今文之中含有不具。
○鈔隨好下對他品料簡也言含有不具者缺觀罪性空發菩提心二也所以闕此者以菩提心是十種行願之本此修行願菩薩必先已發菩提心故性空是緣起之體行願必是無性之緣起故故此經文不更別標也餘八有者如下文配。
△文二一舉所懺二一正舉。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
是惡業因。
△發身口意。
是造業具三業十支皆由三毒。
△作諸惡業。
即是業體有二三種。
○鈔發身口意是造業具者唯識論云大乘三業皆思為體動身之思發語之思及思當體皆言業也故知身等非即是業動身等思方名三業故梵行品云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行相各別身即渾濁臰惡死屍蟲聚等也身業即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等也語即風息吐納高低清濁語業即起居問訊讚歎毀說等意即覺觀思惟等意業即憂喜等所以身等但是造業之具如工巧之業而錐刀等器不是業也疏有二三種者有兩般三種也謂善惡不動是一般也現報生報後報是二般也。
△一善惡不動今唯取惡。
△二現生後今通此三。
○鈔善惡不動者此三即入六地中罪等三行也彼經先說凡夫執我常求有無次明三行之過云不正思惟起於妄計後辯三行體相云罪行福行不動行彼疏釋云謂由迷異熟果愚違正信解起感三塗惡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名罪行由迷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謂為樂起欲界業名福行四禪淨業名不動行故論云真樂本有失而不知也彼經罪福之行即此善惡之業疏今唯取惡者謂善不動但以迷心取相求有者故成過患若離其病不除其法故此不懺若惡業背理一向須改故此懺令滅也所以超公關鍵中明性起緣起不同緣起法界通於善惡染淨性起唯淨釋性起文云性者真如本性起者起於諸法諸法者謂善法也善法順真所以約性而顯惡法違理是故下明也問上言性起一切皆具如何但約善說答以違順不同親疎不等故使言教有殊何者以善調柔還同於性以性有力令所生之果似因非異善既親從性生是故名為性起惡法麤獷既無明所熏以屬疎故故名緣起以緣有力能令果法似緣不別其猶穀芽假土生已土肥芽肥土瘦芽瘦相狀容儀隨緣自類終無改轉因緣同時位別親疎懸隔各殊是故果屬因緣故有似不似也由此諸義故此經文但悔惡業此義亦如前所引六地中明起三行之過經文意也疏二現生後有者第二三種業也佛名經云六道形類不同皆是業力所作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現見世間行善之者觸向轗軻行惡之人是事諧偶致使愚人謂言善惡無分我經中說言有三種報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且現報者現世作善惡即現身受苦樂報生報者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後報者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疏今通此三者三報皆懺也。
△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即其義也。
○鈔三三至煩惱起者三三者身等三具善等三業現等三報也言合九者前後不相捨離也從三起者本由貪等三毒起也。
△二顯多。
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虗空界不能容受。
顯其廣多也以無形故不見相貌有則溢空。
○鈔無形至溢空者佛名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無始受身已來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受種種身則身不可數於一一身造種種業則業不可數故此云若有體相者盡虗空界不可容受據理而言若懺此業清淨者所獲功德亦盡虗空界不能容受以敵對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故婆沙論說懺悔功德云此一念善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彼論但指一化之境且以大千為量量雖通局意不勝此也故以一念懺悔功德便與無量劫所造之業分量齊等如一暗室中須臾燈光之明所遍分量便與此室千年之暗分量齊等。
△此即通說順流十心。
△二辯懺相二一正釋其相。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明懺業具也。
△昔因三業無惡不為今以三業一時齊懺。
△謂虔恭胡跪口陳辭句。
△二明所對境。
徧於法界。
徧者略有二意一昔所造罪心事徧布故今懺悔亦須周徧。
△二稱法性故何罪不除下正辯所對。
△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
即念十方佛翻昔惡友。
○鈔即念佛者指前第九心也。
△誠心懺悔。
簡不至心緩縱情慮罪不滅故。
○鈔緩縱情慮罪不滅者佛名經云生如是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歷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者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障而不除若復不爾悠悠緩縱情慮徒自勞形事將何益。
△懺悔即含自愧剋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玼。
△後不復造。
即斷相續心。
○鈔即斷者指前第五心。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即修功補過匪移山岳豈填溝壑。
○鈔即修功者指前第七心。
△總此懺者以明識因果善惡影響故亦即守護正法。
○鈔明識因果者指前第一心疏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