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集滅門。八因緣生滅門。九生滅繫縛門。十隨順無所有盡門。隨一門中。而有三觀。一相諦差別觀。二大悲隨順觀。三一切相智觀。
▲言非是懸指昔三中乘所見者。揀異古人。謂昔人但指如中乘緣覺所觀是也。今則不爾。依一乘解。或云非是懸指法華已前昔日三乘中間獨覺所觀之境也。
▲言權實雙行者。止觀齊駈。或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理量雙行。
▲言七分該羅者。謂集作地分。淨忍分。得勝行分。淨佛國土分。自在分。大勝分。釋名分。
▲言無功之道者。故唯識云。法駛流中任運轉故。十三住中無相無功用故。
▲言四十辯才者。法義詞樂四無礙辯。各有十相。故成四十。言十相者。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
▲言方盡種智之深玄者。究竟始覺也。
言始成正覺等者。小教則脩滿三祇三十四心斷結創圓五分三十二相莊嚴。始教則歷三賢而經十地。創過金剛之心。轉八識而成四智。初得解脫之道。終教則覺心初起。妄念頓除。智理冥同。始本不二。頓教則咸遣如義之言。盡除寂靜之念。初獲得入。創合一心。圓教則真應無礙一多自在。混四法界。攝三世間。時窮念劫。處盡剎塵。念念新新。常成常覺。故云以諸宗始成以會之。
▲言二智。理量也。
▲言三智。真俗中也。
▲言四智。大平妙成也。
▲言兔章者。一所依巾。(真性)二幻師術法。(心識)三所幻兔。(依他)四幻兔有即無。(我法即空)五癡執為實。(迷執我法)下疏中即是馬章。然兔與馬。隨應皆得。
▲言分三影以別之者。下疏引攝論釋云。一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潤滑澄清性故。二光影喻。喻於諸識映光弄影。影成千差。於境牽識。識變萬殊故。三鏡像喻。喻非定地果報好醜影異隨質不同故苦樂果殊由業有異故。
▲言剎平等等出諸句以揀文者。准下疏釋。則有五種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剎相。二眾生相。三剎無性理。四眾生無性理。此四句為本第二四句者。一剎相即無性以事不存故。二剎相不即無性以不壞事故。三剎無性即剎以不守自性故。四剎無性不即剎以性不變故(剎上事理。分此四句。)第三四句者。眾生無無性亦同剎說。第四四句者。一剎無性即眾生無性以無二故。二剎無性不即眾生無性以無可即故。三剎相即眾生相理性融故。四剎相不即眾生相不壞相故。第五四句者。一剎相眾生無性。二剎相不即眾生無性。三眾生相即剎無性。四眾生相不即剎無性。後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義。二四兩句。當句為門。雖不相融。與彼相即。同一緣起。故成無礙。然為門不同。有多差別。理實諸句無不融通也。
▲言歷境起願以橫竪次位而彰之者。彼有三十一願。大同淨行。歷多境顯之約橫釋。配六位彰之約竪釋也。
▲言普賢三昧等者。第三品也。其定體用也。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虗空。法界海旋靡不隨入。具無盡德等。故云窮妙中之妙。或是三十六普賢行品。抄寫者誤。與出現品。是平等因果故。彼品中明所治廣多一障一切障故。能治深妙一斷一切斷故等。
▲言出現一品等者。故綱要云。然此一品。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極物本源。罄佛淵海。又下疏云。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以小功而速證。安得自欺。而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聞能欣。尤須自慶昔善等。是也。
▲言至如法界等者。顯疏包含也。法界觀文。(扗順造)華藏觀文旨歸義理分齊。(賢首造)開鍵(文超法師造)關中。(維摩疏)開脉繫表。應是生肇融叡等諸法師所造章疏。皆是性宗。開節血脉網繫表顯之文也。
▲言三玄挌言。周易真玄。老子虗玄。莊子談玄。儒道正妙之言。不出於此。或挌言者。通指詩書也。
言上古妙義用而不言者。獲盜法之[億-音+(天*天)]也。故下疏(第九下半四十二紙內)云。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墮地獄。如箭射空。後學誡也。
▲言如破娑婆形如虗空者。藏品中。廣敘世界體形。至此界云。形如虗空。而刊定破云。大小乘經論。但說虗空無形狀。今既言如。譯之誤也。先師賢首。在其譯場之內。故清涼出古意云。外書中說。六合之空。狀如圓帳。古就外況。故無失也。如法華云。譬如梵王是眾生父。如來豈不知妄計。但就常情所知爾。
▲言晉經失旨致古釋詞枝者。晉經云。譬如河水。不至彼岸。不來此岸。不斷中流也。一遠公云。前不趣二處是離有。後不住中流是離無。謂生死無處名中流。不住此無。故云不住中流也。二賢首云。如東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說言。不斷北岸中流。以中無別體約岸分故。若爾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由所度眾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說。今文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