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亡言者。上句直目無言理本也。下句即目言之事末也。教海。佛音本質教也。波瀾。根聞影像教也。或分教義而有異故。又解。上言湛者。遣言也。復云湛者。遣無言也。恐未兼亡。故致亡言。以遣能所遣之跡也。意全當句即絕也。教海者。即上亡言理本也。波瀾即目言之事末也。若爾。何云教海耶。答言音實相即法輪故。第十教體海印炳現故。
鈔夫大像無形等者。語借老子。意目一真法界。或比類而言。以劣況勝也。道體淺近。尚無形言。真法深玄。豈有名相。希字結上無聲。微字結上無形。絕朕雙結上二。言心絕動搖(離相)言亡戲論(離言)故。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龍吉祥云。我欲入城為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云。隨如意往。然於行時。勿得舉足。勿得下足。勿屈。勿申。勿起於心。勿戲論。勿生路想城邑聚落想大小男女想想等。所以者何。菩提遠離諸所有想。無高無下。無卷無舒。心絕動搖。言亡戲論。無有數量。是也。
▲自入真赴(證聖)何用廣陳。言(教)相(義)翻欲擾人。(不順本法名翻引生倒解名擾)此難近躡說儀周普遠通四段之中。皆有相故。言無說(無言)無示(無相)或無能說言。無所示義。或無對初根說。無對久根示。或無聲說。無名句示。
▲言無中無有二等者。此意。於無相理中。無內外人法等一切二也。
▲言無二亦復無者。為遣有二之相。假借無二之跡。於無相理中。何有無二。所以云無二亦復無。
▲言諸法無二無不二者。無二空也。無不二空空也。
▲言謂若有有可有等者。此意云。真如理中。若有一種有相堪可定相實有。則許對彼乃有一種無相堪可定相實無。何所以耶有。無相待故。已上反釋。自下順釋。今無彼有相堪可實有。驗知亦無此無相堪可實無故。
▲言若無所得當句即絕者。謂空空二字。分能所遣。迹終不盡。今言絕迹。性本自空。更不待遣。方符至理。若爾上云空空。應無益用。有能所遣。如鳥履沙故。若許無用。何須言之。今謂通云。眾生悟法。難便造玄。先須由漸。故資遣拂。如彼真空絕相觀。三句九門。揀情顯解。方云泯絕無寄令契真空。法多如是。學者准知。
▲言謂依晴空等者。喻依情空炳現星像。法依義天。朗現法門。疏據影顯。云義天之星像燦然。
▲言若礙於言等者。良以無言有二。一者礙。二者不礙。如次可知。
▲言若礙於言身子被呵等者。乃淨名中卷。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乃知。答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天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年大智而默。答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以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解脫相。即其義也。
▲言不礙於言文殊攸讚者。此亦淨名入不二法門品意。謂先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理。猶滯於言。次文殊云。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上三十二皆有言也。後維摩詰默然無言。顯不二理。此則無言也。是故文殊讚淨名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為真入不二法門。故云不礙於言文殊攸讚。斯之謂也。問曰淨名默住。以顯絕言頓理。何云不礙言耶。答曰。但絕生滅虗妄言說。不礙真門如義言說。問曰。如義言說。為理為事。若云事者。違自真門。事相本盡故。若云理者。復違此假。理本不礙事末故。今謂通云。文雖用彼。義乃稍別。是則用淨名之文。成華嚴之義。妙之至也。
▲言況文字性離即言亡言者。上句標。下句釋。即言釋上文字。亡言釋上性離。或此意云。況文字真性。俱離彼即言亡言之兩迹也。言流八音者。或體業具為後屬依呼。八轉之聲也。或最好易了調和柔耎不誤不女尊慧深遠之八音也。
▲言至趣(無言無相理本也)非遠(不礙言相事來也)心行得之(滯迹心行取之也)則甚深。(叵窮邊際也)上句縱。下句奪也。
▲言像(有言有相事末也)非近(不礙無言無相理本也)靈懷體之(無漏真智證之也)而目擊。(爛然可觀也)上句縱下句奪也。肇公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體之則神。即其義也。上云言像者。出周易故。易云。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亡象者。乃得意者也。亡言者。乃得象者也。今借此語用也。
▲言絕之理(無言)而非絕(不礙言也)繁興之籍(言也)而非興(不礙無言也)。
▲言融常心言無所遣矣者。表即妄同真也。下疏云。即凡心而見佛心。融常心也。下經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融常言也。不有此語。恐謂唯佛心言與理無礙也。
疏若乃千門潛注等。若乃二字。引句之詞。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等者。此經所詮。無障礙法界。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