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頓漸在根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機。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內門有意非強穿鑒。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無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頓儀如華嚴。化儀如法華。)應根之頓漸。(大不由小起名頓。大由小起名漸。)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談真空絕相名頓。談事理無礙名漸。)根性悟入之頓漸。(頓如華嚴本會。漸如華嚴末會。)發意修行之頓漸。(趣真如門〔名〕趣生滅門名漸)於中。唯云先頓悟後漸修。以違返也。欲絕疑者。豈不見猛風頓息波浪漸停。訴良頓成。禮樂漸學。(如高貴子孫。於少時亂。沒落為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父母論。得當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也。)是知頓漸之義。甚為要矣(勿謂頓漸多門似同。不許頓漸。多義有異。請諸學者。善須體釋)。
鈔其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二。從多分說。此釋妨也。應有問言。第三亦約化法。何不疏云亦約化法。答有二意。一頓漸二名。恐濫延師。以義揀之。故偏云耳。第三圓教。前無師立。無相濫故。不云化法。二從多分說。文顯可知。
鈔若漸根生熟俱漸者。(桃兒生熟俱桃)頓根生熟俱頓。(杏兒生熟俱杏)則頓漸可分。(則桃杏可分)上舉是也。下顯非也。既云未熟名漸。已熟名頓。(既云未熟名桃。已熟名杏)此則於一漸根。但生熟為異。無別頓義。(此則於一桃兒。但生熟為異。無別杏兒)。
▲言生必至熟者。漸具頓也。熟必從生者。頓具漸也。
▲言則第一難過失等者。過者越也。其難過越矣。或過者失也。其難錯失。或是遣字悞書過也。故鈔云。為此一通。三難皆遣。
▲言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者。縱合為一義。通釋此意。既得正覺。尚名圓階。何況分階耶。問若就行布。不名分階。若就圓融。但名圓階。是則進退不明分階。云何合符。答就圓融。而成正覺。名階佛境。約行布。而存初心。名分。兩義相合名分階佛境。或舉勝況劣也。既初心而即成覺。得名圓階。若初心而即十地。豈非分階耶。
疏隋末唐初吉藏法師等者。問法華為本末耶。答亦本亦末。故對所攝而稱本。對所歸而稱末。或唯是本。故鈔云。又經但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明知經意不指般若等為枝末也。法華為本。居然可知。
鈔俱無實證名不上車者。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也。又經云。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又經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已上二乘。無有實證。又出現品。設有菩薩等文。可證菩薩無有實證。若爾既無證。云何出界。今謂。通云。非是三乘聖人全無所證。但彼所證。實是一乘。都無其三。俯應權根。假言三種。今約一乘良斷。故無三乘實證。如彼三獸同渡一河。實無三河。非謂全無所渡之河。云何到岸。故賢首義分齊云。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得者。云何出世。今云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以實映權即方便相盡故皆得無也。若欲逈彼三人入一乘故。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別教一乘故。
▲言並無體故者。所有法體奪歸一乘故。說三乘無體。勿謂同兔角等無故。如分一品字而作三口。收歸一品。三口無體故。
▲言無盡生智是二乘車體者。問二乘無學起此二智不。若起二智。云何不得。若不起二智。云何言出界。豈煩惱不盡而出界耶。答起此二智。故得出界。但就一乘良斷奪歸一乘。故云不得。又解言出界者。就三乘自說。言不得車。據一乘傍斷。但就三乘自說。亦得其車。但約一乘傍斷。亦不出宅故。賢首義分齊云。若先以三乘引。後令得一乘。亦是三一和合攝根成二益。故屬同教。此如法華經說。
▲言丈六權智等者。問色天四智。豈非牛車。答且據三乘共信。故作此指。或就寄化顯報。作如是說。
▲言諸子皆索故者。問喻中索權(故經云。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法中索實。(一乘根發根宜扣聖言義索者)若為通會。答喻就能索故分其三。法從所索故為其一。
▲言謂為究竟不解索乘者。賢首教義云。攝益者。於中有三。一唯攝界內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為究竟。此約三乘當宗說。亦如瑜伽等辨。二或攝界外機。令得出出世益。方為究竟。此有二種。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後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亦名逈三入一教。此如法華經說。若先於一乘已成解行。後於出世身上。證彼法者。即屬別教一乘攝。此如小相品說。三或通攝二機。令得二益。此亦有二。若先以三乘引出。後令得一乘。亦是一三和合攝機成二益。故屬同教。此如法華經說。若界內見聞出世得法出出世證成。或界內通見聞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證入。此等屬別教一乘。此如華嚴說。今據初義。故云究竟也。
▲言三乘三根者。身子為上根。第一周法說即解故。四大聲聞為中根。第二周喻說方解故。五百千二百為下根。第三周宿世因緣說。始得解了故。
疏以為方便者。問此言方便。為實非實耶。答亦實亦非實。故賢首義分齊中。問曰。臨門三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