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緣)此上所明。十異歷然。二門煥矣。豈得二宗合為一教。今謂通云。會不會故。既師宗各異。何須會釋。或總對相教小教。合為一宗。分別分破相顯性。開成二教。故不相違。如通論大小。二乘作聲聞乘。權實共為菩薩。大小各開。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見。
鈔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者。良以空有二見。雖皆是病。存毀因果。輕重逈異。故此云爾。
▲言空有相即者。問既許空有兩法更互相即。能即所即皆通有體無體。豈不違能即無體所即有體耶。答此云空者。非無體法。但是真空故。或據二有體相即。能即有體癈。所即空存故。
▲言空有二體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偏計者。謂繩蛇同一麻體。何故偏遣其蛇。仍存繩耶。以喻顯法。學者可知。
鈔隨緣益物何須和會者。如對冷病。讚附子而呵甘草。若遇熱病。讚甘草。而呵附子。何須和會。
▲言若約後門則法性宗為了等者。智光意。合無相法性二宗。同為一宗故。
▲言今觀賢首之意等者。上依文述古二宗理齊。下約意增新兩教義殊。
▲言攝生寬為了不及約物唯大為了等者。此意根性雖多。不及益物殊勝言故。雖廣不及。理趣增明。
▲言雜以無稽首者。故尚書云。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註云。無考無信驗不詢專獨終必無成故誡勿聽用矣。
▲言則四不了皆屬前宗等者。四不了義。一攝生寬。(化雜類故)二言教具。(無稽言教)三益物劣。(通三乘故)四顯理微。(真未全故)四種了義。一攝生狹。(唯菩薩故)二言教闕。(但一來故)三益物勝。(減成佛故)四顯理增。(盡緣相故)言若經意則二眾俱得至合之[雨/隻]美者。謂此上二教。據佛本意。雖不相違。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或執一見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渾純不曉。故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折性相。不洞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舉體圓具。故無違也。問若爾。何故已後。有清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也。答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未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竟真空。方乃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意存妙有。妙存故。方乃是彼無性真空文。即相破意乃相成。由妙有真空有二義故。一者極相違義。謂互相害全奪永盡。二極相順義。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若不相奪全盡。無以舉體全収故。極相違方極順也。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相成。清辨護法等。據極違門。故相破。違順自在。成破無礙。於諸法無不和會爾。哀哉此方兩宗後學經論之者。相非相斥不異仇讐。何時得證無生法忍。努力通鑒勿偏局也。問西域先賢。相破既是相成。豈可此方相非便成相疾。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各觀心。各各察念。留藥防病。不為徤人。立法防姧。豈為質士。百喻洗足之誨。講者銘心。涅槃摸象之談。學流書紳而已矣。
鈔小乘中說獨佛一人有大覺等者。問如阿含中。亦與彌勒授記。若為通會。答部執不同故。或雖授記。不明顯故。或多分說。獨佛一人有大覺性。如小乘不說法空之例也。
鈔五段引經者。尋科自知。
▲言三論附出者。第四二論附第五。復一論附即地持也。
▲言第四云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者。入謂證入。離謂遠離。能離是解脫無間證理斷惑之真智也。正性即所入真理也。生即所斷之見惑也。
▲言已者至見道已言未者。見道斷前也。
▲言若入見道則名正定聚者。非是龍樹所論三聚。此意但約小乘望於大乘。分可迴心不可迴心。而論定與不定。龍樹唯論大乘三聚。而有三解脫。縱彼無學。尚是邪定聚。豈入見道。名正定聚耶。細思可知。
▲言如入聲聞見道終無迴心作菩薩者。問涅槃經初果迴心八萬劫等。此云何通。答根教異故。無有相違。般若應權。涅槃約實故。
疏無性瑜伽亦同此說者。無種性義。瑜伽亦同說故。瑜伽合為一。論前但云三。鈔六處殊勝者。言總意別故。內外六處中。唯內六處中唯第六處。第六處中。有八識。八識中。有第八識內四智佛種。有為無漏。故名殊勝。
鈔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者。賢首云。雖權實有異。同是菩薩所乘。是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云息處故說二菩。
▲言趣舉二三者。趣者意也。或是向義也。
鈔非自(不從因生)非他(不從緣生)非共(不從二生)非離。(不自然生)此是四不生義。以顯聖空。如彼鏡緣。非自鏡生。(無質不現故)非他質生。(無境現故)非二合生。(無二影現故)非離二生。(自然無影故)言智度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者。故下鈔云。謂法性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虗空界不思議界。(已上大般若文)真如實有空不空性勝義。(已上佛地論攝論也)無相無為正性。(已上思益經中)法位真性無我性真實性心性一心。(大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