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153页

等者。陰怨隨逐不相放捨。後一總結。云受無量苦者。常為種種諸苦隨逐。此亦是外苦也。後能化中二。初令住等者。令住道諦。治前執我相。後所謂下令證滅諦。治前別中五句過及結句中過。
  後明化正梵行求同法小乘過二。先明所化內三。一其心等者。是不樂大因過。謂於多眾生應作利益。而乃懈怠不能廣度。二不行等者。是依小乘心願過。願小乘故。上二是求心過。三雖欲下是脩行過。謂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離之法。而反樂脩小乘行法故。是其過。後明能化中二。初云令住等者。治前小乘心願過。謂令住微妙無上佛法廣大心故。後云廣大等者。治前脩行。謂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諸善行故。依持戒行著者。謂依前持律儀戒攝善戒起。此攝生戒力。論名依持戒行。得此戒力。是故能作善法。善巧起攝生善行故。云廣生大慈悲心。梵本中云。菩薩如是成就戒力善能增長慈悲之心。上來兩段。明化梵行求眾生竟。上來十段。攝為四段。總明集果竟。上來智願行集集果等。總明第三攝眾生戒竟。上來第二別明三種戒竟。
  自下佛子菩薩下。總結可知。上來三戒明地體了。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名同前地。初調柔果中三。一調柔相。二佛子此菩薩下明別地行相。三佛子是名下結名。
  初中三法喻合也。法中三。初見諸佛為練行緣。二於諸佛下明能練行。三是菩薩下明所練淨。能練行中二。先供佛。後於諸佛下受法。以戒地受十善法。論云有者同者。調柔等三同前地故。無者應知者。應知者。應知無發趣果。此中勝事者。調柔中勝過前地故。三所練淨中。謂於多劫。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施戒淨等諸勝事故。此地二戒俱性成淨。前地戒未性淨。令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前名施增上。彼望前為上。今至此轉勝。然諸地行有四義。一就別顯異。初地唯檀。乃至第十唯智增上。二辨勝過劣。初地檀勝。二地菩薩勝。三地三度勝。乃至十地十度勝。皆是以後兼前故。後勝前。前不兼後故。前劣於後。三約實行修行。一一地中皆具十度。四約證理行。唯平等平等非一非多。下諸地准之。喻及合中並可知。二別地相中離口四過故。兼愛語也。攝報果中金輪過前。前百此千者。瑜伽云當知威力過前十倍。餘如前地及論可知。
  第三大段重頌分中。有十五頌分六。初一頌。頌前十種直心。二有二頌。頌律儀戒。三有二頌半。頌攝善法戒。四有四頌半。頌攝眾生戒。五有四頌。頌調柔苦果。六有一頌。結歎所說。第二地竟。
  第三地中二。先略料簡。後正釋文。
  前中二門。一辨名。二來意。
  初中。成唯識第九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地。釋曰。勝定即等持等至。大法是教總持是聞持。念慧為體。妙慧光是聞思脩。謂由總持。治忘失障。能發緣法聞思二慧。及發依定緣法脩慧。此地能發如是妙光。從果名也。金光明云。無量智慧光明三昧。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羅尼。為作本故。名明地。攝大乘云。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名發光地。世親釋云。由此地中與三摩地三摩鉢底。常不相離。無退轉故。於大乘法。能依光明。名發光地。無性釋云。靜慮名等持。無色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性。等至者正受現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於大乘法。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發光地。解深密及瑜伽意同攝論。顯揚云證得靜慮三摩地蘊大智光之所依止。十住毗婆沙云。展轉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明地。智度論名為光地。仁王經名明慧地。十地論如前釋。
  二來意者。有三。一前戒次定義次第故。二前位能持微細戒。然未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未圓滿聞法總持。為得此故。故說此地令勸脩學。如深密說。三謂初三地寄世間施戒脩。前已辨施戒。今此顯脩故來也。諸門分別廣如別章。
  第二正釋文中三分。一讚請分。二爾時金剛藏下正說分。三爾時金剛藏欲重下重頌分。
  初中六頌分二。先三頌慶聞前地。後三頌請說後地。前中三。初半頌總標前聞。次一頌半三業供養。後一頌顯說意。後請聞後地中二。先兩頌諸菩薩請。後一頌解脫請。前中初一總請三地行。後一別請十度行。後解脫請中。讚剛藏說地義。如師子吼。得無畏故。下句云柔和等者。謂此地菩薩得等持等至故。
  就第二正說中二。先依論主科前四分。後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下明位果。前中四者。一起厭行分。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下明厭行分。三此菩薩得聞法已下明厭分。四佛子此菩薩心隨下明厭果分。此地脩禪。厭伏煩惱。名為厭地。初入地心脩起彼厭名為厭行。趣地加行起彼厭行名起厭行分。所起地初名厭行分。正住地中脩八禪等。名厭分。地滿足故。名厭果分。又四分如次。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也。
  就初分中三。一結前起後。二何等下正明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行入地。就十心中。一清淨者。依前淨戒起。此趣禪淨深心冠下九句。二安住者。堅住自大乘不捨故。三厭捨者。志求勝法起善方便能厭當欲故。二地滿已趣向三地名求勝法。四離貪者。依現在欲不貪故。上二據當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