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159页

益。此本脫也。謂麤想盡故名非有。細想未盡名非無。約聖智說非。謂世定覺此非無四定體。可知。三明入禪等意中。云但隨等者。謂入此八定。非是自行所樂為。俱為隨順所化生故。上來八定。略釋厭行了。
  第四大段厭果分中三。初明四無量名行方便果。二佛子此菩薩得下明五神通。是行功用果。三此菩薩於諸下總結自在。
  初中二。先略顯義。後正釋文。
  前中四無量義。略顯二門。初釋名。謂緣無量境。起無量行。故名無量。四是數即帶數也。二體性者。雜集十四云。四種莫不皆以定慧為體。又慈能與樂。無瞋為性。悲能拔苦。不害為性。喜慶他樂。不嫉為性。令他捨惑。則善捨為性。諸門分別。廣如別章。
  二釋文中二。初顯悲無量行。後住悲下略指餘三。前中又有十三句分三。初一句總。次十一句正。後一句結。初云此菩薩等者。謂慈心隨順眾生起故。次別中分三。初八明緣眾生慈。論中念念即緣念也。次一明緣法慈。後二明無緣慈。就初緣眾生中。八句分四。初四與樂。次二治障。次一清淨。後一攝果。就初與樂四中。一廣者。與欲界人天一切樂故。與欲樂寬。故名廣也。二大者。大是高大義。與初二禪。同喜樂故。此中樂者喜得俱起故名同也。三無量者。與三禪已上不同喜樂故。此中離苦及喜故。名不同也。樂極故。名無量也。四不二者。以前三樂等與眾生故。次二治障中。一無怨者。治不愛障。謂於怨不加損害故。二無對者。治與愛障。謂於親與樂故。若有偏情。則有怨對故。次一無障者。謂離五蓋。具慈定清淨。謂慈依禪起。於色界受正果慈行餘勢。後攝果中無惱者。於欲界受其習果。無苦惱事。安隱喜樂。如修慈經說。又如經云。修慈定者。臥安覺安。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眠無惡夢。死生梵天。在所得利。緣眾生慈竟。次一句。云遍至一切處者。緣法慈也。涅槃云。緣利生法。名為法緣。地持云。緣法眾生俱是五陰因緣法名為法緣。今此地論具二義。先知凡聖眾生法。及知眾生心所起分別法。即用化之。後二句云盡法界虗空界者。明無緣慈。此有二種。一前句自體無緣觀法無我。世間中最。故云盡。此明體無緣也。二後句遍至無盡觀。此明分齊無緣也。後一句云遍一切世間住者。住字兩用。一屬前慈無量結句。一屬後三行。結前句者。住亦行義。謂遍一切世間行。結成無量之義第二明行功用五通果中二。先料簡。後釋文。前中二。先釋名。後辨體。
  前中先通。後別。通者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得-彳]名通。五是數。即帶數釋也。別名者。一神境智通。謂運用不測名神。內身外色為通。所緣名境。決定推求名智。神境即願。通者神之境境之願。依主釋也。若以智體即通。持業受稱。或名神足通者。以欲勤心慧為神通之足。通依定。定依欲等故。或以神為足。能往能還。神即足故。神足即通故。皆持業釋。二天眼者。光明名天。見色稱眼。通依眼根。照矚無[得-彳]。名天眼之通。依主釋也。三天耳通者。天義同前。聞聲名耳。慧依耳根。能無滯礙名通。亦依主也。四他心通者。他心是所緣。通是能緣。亦依主釋。五宿住隨念通者。謝往之事名宿。事屬謝往名住。宿住之事是所緣。通是能緣。亦依主釋。
  二辨體者。依百法中。以別境慧為性。若依三科。以行蘊法處法界少分為體。若依二智。俱以後得智為性。緣俗境故。何無漏盡通者。表初二三地寄同世間故。略顯如是。若廣分別。如別行章。
  二釋文中五通即為五段。
  初神足通中。有十一句分三。顯得三種自在。謂初總句。此菩薩乃至大地等是世間自在。能動世界大地故。後別中。初二句是身自在。上句云一身等。是合散自在。下句云或境等。是隱顯自在。後八句是身作業自在。一石壁下是傍行無碍。二於虗空下上行自在。三入他等是上行。若依論經云。入出於地。是上下行也。四履水下是涉水不沒。五身出下是熾然。六復兩下身能住水。七日月下身能摩捫。八其身下明自在乃至梵世間器世間隨意轉變自在。
  二天耳通中三。初標得通者。次天耳下顯通體。後悉聞下辨通業。初標可知。二體中云清淨者。顯了分明故。過人耳者。能聞人不聞處故。後業中。若天上人間遠近小大音聲悉能聞故。
  三他心通中三。初總標人通業。次所謂下別顯通業。後菩薩如是下總結。總云以化心智等者。於他本質影像二種心。知何心耶。所以者何。若知本質惟唯識理。若知影像。何名化心。由此兩義故。二十唯識頌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如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即依此義。護法安慧。立宗各異。取執不同。謂護法云。佛他心智。知他心極似本質。菩薩不極似。故云不知如佛境。安慧云。佛智知彼本質。菩薩影像緣。故云不知如佛境。次別顯中有二十六心。古人云。有十三心。以每心皆有有無一對故。合之為十三。今謂雖是相對。乃是相反。三對行相天求故。依差別。為二十六。論攝為八。謂初貪等六心名隨煩惱。以隨緣現起故。於現起心。有間斷名離故。離亦名煩惱。後皆准此。遠法師云。離非煩惱相對故來也。又名隨煩惱者。雖標貪等。意取小惑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