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175页

得果是生支等。聖人已斷凡夫未斷下正結。護業既有如是差。何容有一切身一時生過。謂有作未作。何緣一時有得報未得。云何一時有斷未斷。如何一時。若示下重牒顯示。非一切當受者。是前已斷也。亦非不受者。是前未斷。亦非一時者。顯前作未作得未得。若自作下護。第二不受報過。謂自作自受。何不他受以他不作故。三離彼三事護第三失業過。謂由離於三種不得。是故諸業無不得果故。無失業過。下結可知。
  三約大悲分別者。菩薩見諸外道行異道求解脫中計無因等。起大悲心。觀此緣生。救彼邪見執。論言先中際因者。過去二支是先際與現在識等中際為因。言及中後際因者。中際愛取有與未來後際為因。言中際前後二際故者。於中際內。識等五果分屬前果。愛等三因分屬後際。既有此因。云何言無。是故結云。若無如是同事。則種種眾生果事亦無也。
  四約大智分別者。名力無力信入依觀。過去二支望現有力。望後無力。愛等三支望後有力。望前無力。又釋過二有力。現五無力。現三有力。後二無力。以皆能生為有力。所生為無力。菩薩舉此化人令離。入正故。云信入依。菩薩智照故云觀也。言先中後化緣者。重釋成。先中後是力無力。化緣是信入。謂照三際。以化眾生。為種智故。
  第七三者聚集中亦四門。初約經。明此有支皆是苦聚。將釋三苦因。辨受俱分別。瑜伽云。幾果受俱行。謂除二所餘。即除受及老死。餘十有樂受。以受不與受俱故。老死位中。多無樂故。幾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即唯除受支。餘十一是苦受。幾是捨受俱行。如樂受說。以老死位多無容捨故。幾不與受俱行。謂所除中一。即受支。以受不與受俱故。成唯識中。亦同此說。次三苦分別有二門。一理實遍通門。如瑜伽中。壞苦攝十支全及受支中一分。謂樂受除受支中苦及老死支苦苦攝。十一支全及受中一分。謂苦受行苦攝苦。攝苦皆是行苦。或有十苦。非二支所攝。謂不苦不樂受。是故行苦通攝十二。成唯識第八同此。二隨相增顯門。如此經說。謂初五支遷流相顯。故稱行苦。觸受二種觸對生苦。故云苦苦。餘為壞苦者。但壞樂名壞苦。老死支既無樂可壞。何故名壞者。釋曰。壞有二種。一樂壞為苦。望所壞說。二以壞即是苦。故名壞苦。此老死支。能壞生故。屬壞苦也。餘文可知。
  二約厭離有為。論主。世諦觀。亦種種中。此當第五。名不厭厭觀。謂凡夫不厭。菩薩厭故。云不厭厭。此約麤苦。又二乘不厭。菩薩能厭。此約細苦故。云種種微苦。以分別此等皆苦故。及厭種種麤苦者。二乘所厭。菩薩亦厭。又亦得前細是行苦此麤是彼餘二苦故。
  三約大悲隨順分別者。愍諸外道。不達真理。求異解脫。真脫有四。舉正顯邪。一離一切苦相者。涅槃樂德也。二無為相者。是是常德。三離流相者。是淨德。四出世相者。是德。涅槃云。於世間法自在遠離名為我。言彼諸行苦下辨邪異正。於下四段經文。各配一義。今此當初。言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轉者。舉此三苦。顯彼外道求非想等為涅槃者。菩薩觀之。皆是十二緣生三苦之法。何有涅槃樂德之義。故順起悲。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此當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者。聲聞人不覺細者。自謂無苦。名增上慢。然覺麤苦。名非增上慢。舉此彼二乘信入大乘緣生微細苦事。菩薩照此故名為觀。不如實知下釋成慢相。此之一門。前約大悲。以化外道。今就大智。以攝二乘。以文言多意。論重善取故也。
  第八因緣生行者。亦四門。初約經文。理實無明望行。無因緣義。而言因緣生行者。有二義。一自種為因。無明為緣。合說故。云因緣。然隱彼親種。顯此勝緣。故云無明因緣。二但彼增上緣。望自增上果。還是親因。故說無明為引因緣。餘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從因。因緣形奪復各無性。是故言因緣生乃顯無生。此從順觀逆觀一泯非生不生可知。
  二約厭離有為中世諦觀六門內。此當第六。名深觀。此深觀中。攝後三門。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無因生。釋此四句。諸論不同。略有三說。一約破外道。謂諸法非自性生故。云不自生。二不從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三亦非劫初極微和合生。故云不共。四不無因生。離因緣外。無別果法故。云不無因生。二約因緣形奪。雜集云。自種有故不從。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非無因。凡諸緣起但亡雙苦已為甚深。況總亡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三約緣起無碍門。但因緣生果。因緣相望。各有二義。一全有力。二全無力。謂因望於果。有全不生。緣必全生故。因不生緣生故。二緣望果。亦全不生因必全生故。云緣不生。自因生故。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無力亦不俱故。不無因生。言無明因緣生諸行者。論經云。無明緣行生也。此彰因起果。明非他作。言因緣能生行者。明果由因。顯非自作。又以無明是行自因故非他作。亦先無行體。在無明中。後還生行故。非自作。餘亦如是。准思之。此門中。論主開為不自不他二句也。
  三約大悲分別者。明諸外道求異解脫中。顯彼所求非想天等以為涅槃。觀之但是有支緣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