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合前地輪。大方便合水。如來合風。無礙慧光合寶遞依持。准釋。
第十大千饒益喻化興世利生德令明三學益。慧中。一內得真理。二外用照明。餘准可知。
第三結勸中十一句。一一皆通結前十門。謂一行多。二周遍。三離相遷。四離分別。五永寂。六無主寄。七無窮已。八無休息。九佛智無碍。十觀為無為非一異。十一迴向願得滿足。
第二偈頌中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頌歎深許說。頌上總答。二譬如世界下二十二頌。頌上十喻。三有一頌。頌歎難說。說初中二。初十二頌。頌歎法難量。後是故下二頌明除說分齊。前中亦二。先十一頌歎所知甚深。後若有欲知下一頌。頌歎能知器淨。前中亦二。初一頌總顯佛德深廣難量。後十力功德下十頌。別頌佛德十門難量。各一頌顯佛一德。初一顯佛難思德總舉。後九別辨。皆先喻。後法。二末塵喻。喻佛無限德。三量空喻。喻佛廣大德。四數心喻。喻佛無量德。五法界喻。喻佛甚深德。六真如喻。喻佛離相德。七實際喻。喻佛無礙德。八法性如空喻。喻佛性淨德。九法性離言喻。喻佛離說德。十法性寂如鳥跡喻。喻即寂而用非色顯色德。次一顯能知淨中。前半總相勸。後半別顯。下二許說中。初一誡聽許說。後一略示九門。第二頌上十喻中。初二頌頌初喻。先一頌喻。後一頌合。二有二頌。頌第二喻。三有二頌。頌第三喻。四有二頌。頌第四喻。五有二頌。頌第五喻。唯除於世自在人者。梵本云唯除於世自在主。六有二頌。頌第六喻。七有二頌。頌第七喻。八有四頌。頌第八喻。九有二頌。頌第九喻。十有二頌。頌第十喻。三末後一頌歎出現法難喻說說。上來十門中。第一明能出現因緣法竟。
第二別答大段九門所出法中。先明身業。以是後八所依故。就長行中三。先總標舉。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於下釋相。三以心無量下結勸顯。
釋相中有五百門分別謂初約法總顯有五門。後所喻別辨有十身。即為五十。三通結能知亦十門。即為五百也。准例亦應有千門。但以總中略故也。初中二。先總標德廣。後何以下釋成。於中二。先反顯。後應遍下順釋。前中五。一法是事所依。事即行事。二行是能行故。三身是行所成。四剎是身所依。五眾生是所化。各盡法界故皆無量。後依喻別辨中。略明如來出現十身。一周遍無身身。二無別令別身。三大用成益身。四平等應機身。五密益身劣根身。六超劣隨應身。七一多無[得-彳]身。八無功成事身。九體用成益身。十隨願令滿身。為顯此十身。舉十喻以辨。於一一中各三。謂喻合結。
就初中。明虗空周遍至不至喻。以此虗空無形故。無可量也。又即由無形[得-彳]故。無所不至也。喻佛法界身非有非無故。本為眾生而有其身。非自有故。名非有身。又願以此為眾生身。為自身故。名非自身。前徵喻云。既遍一切處等。何故復非至耶。釋曰。以無自身故。身是聚義故。後徵法。准喻可知。餘文易了。
第二虗空非色現色喻。喻佛無別令別身。具標釋結可知。
第三日光饒益喻。喻佛大用成益身。文中喻有十義。第五義廓徹虗空者。梵本云。照徹虗空。合中四。謂總別徵釋。別中十種。一滅惡生善。二治障發慧。三與樂拔苦。四授法長道。五令心淨除疑。六見聞四諦理事無盡。七令自他死此生彼。八見無性理。不損無漏善根。九覺菩提開智照。明梵本云。為諸眾生放光益智光。令諸弟子功德華敷。釋曰。智日照菩提心華開敷。如日光照赤蓮華也。經云令智修明者。修長也。永照故。十依大菩提心成於萬行。三徵四釋。義可知。
第四喻中有二喻。一日光等照喻。喻佛平等應機身。合中有六位。謂三乘及三聚眾生無念而照益。二日月隨照喻。喻佛隨根應現身意者。釋前疑。云若機有異法不異者。何故現見聖教差別種種耶。釋云。教亦彼希望施設故致異爾。
第五日照生盲喻。喻佛密益身劣根身。喻中二。先無見。後密益。合中二。先略合。後佛子如來下廣顯。顯中二。先辨能益光明。後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下。明所益眾生。前中二。先列十光。初二成施行。次一成戒行。次二聞慧。次一思修。次二成證智。後二成淨智。後結廣云千種者。古人釋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五位勝進行。後所益中四。一利益菩薩。得普賢位十十之德。後因得彼法。成就種智。於中諸處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住二乘下益二乘。令垢滅者以不求種智故。三其餘下益生盲。謂人天中不知有出道。令得三益。一身樂。二心調。三行成其堪道器。四地獄下益惡道中。先身光救惡道。二慈音破邪見。又釋有七。一拔苦與樂。二佛子彼諸下因起邪見。謂初願力後釋梵作。三是時下妙音示正。四彼諸下迴向邪知正。五心喜故下起報恩行。六佛與授記。七結光利益。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起劣隨應身。合中。明佛此身有四奇特。一無明現起。二常身即延促。三住體恒現彰。四一身普現對。言菩提器者。眾生堪授道之心有定水故。現佛影像故。
第七梵身普應喻。喻佛一多無[得-彳]身亦無起念等。
第八醫王巧術喻。喻佛無功成事身。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