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住際畔故。故以邊際觀標其名爾。三入法性者。證一切法無性之體故。顯密同前。四出有海者。二乘身出行不出。灰斷永滅。唯淨法界故。菩薩行永出身不出故。取二出同義故云也。五依佛功德者。二乘有為無為功德。與菩薩無邊福慧。皆依佛成故。六離結使縛者。大小宗四縛九結十使大小多同。准小宗中。見取結縛。大乘名我見縛。餘皆相似故。此一句會於大小。成顯密也。七住無礙處者。就小顯說。坐臥空中神通無礙。就大密詮。得無礙解脫神通業用。八心寂靜如空者。能證二空。智各如境故。無自猶空也。九於佛德海未滿歎盡故。十於佛智海生深信也。三諸世主眾中二。先舉數可知。後悉曾下歎德。於中十句。一久供多佛。二利物出世。三不請而友。四護物善根。五願常處有。六生勝聞慧。七護理教行。亦即護果。八發大菩提願。還熏佛種。九願證初地。十志向佛慧。上來序竟。
第二請分中三。一標眾起念。二如來下顯所念。三唯願下請說。
初中三。一眾同作念故云咸也。問准此經上下文。皆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乃今與菩薩等同念法請。
答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測其次。又之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請。普眼未照故盲等。今解不然。應如前歎德中說。
二顯所念法中。總有六十句。古德意法師判云。前三十句明佛自入法界。後三十句明佛令他入法界。本疏云。六十句中。初十念請果法。何以得知。所請是果。謂次十明下位不能測量故。既盡下不能知。云何令欲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明知識力具得。前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根器力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謂次十明佛利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今知故。次十顯果用攝生。既盡此緣具故。
結請云唯願現等。又云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今評經意。乃是直言。不煩多釋。謂前三十句請隨所疑說。後三十句請隨所宜說。前中三。初十句明佛果法。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類不測故。後十句明下既不測待上力加。就初十中。一佛所知境。如出現品說。一切世間境界等十種境界。又如佛不思議法品說。十種境界。謂一者一切諸佛一加趺坐。遍滿十方一切世界等。乃至廣說。二如來智行者。簡異不相應行故。云智行。佛智所行故。出現品云無礙行。是如來行等。廣如彼說。三如來加持者。佛威神力護助故。四如來力者。處非處等十種力也。又佛不思議法品云。廣大力乃至無能動力等。五無畏者。四無畏十無畏是菩薩此中說佛何故引耶。引彼果故。故彼因未云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即得諸佛無上大無畏。而亦不捨菩薩無畏。釋曰。得佛果無畏時。不待捨菩薩無畏。是故菩薩無畏即是佛無畏。即佛無畏即是菩薩無畏。六三昧者。謂十定品說。十種定用。及佛不思議法品中十三昧等。七所住者。佛不思議法品云。如來有無量住。謂常住大悲等十種云云。又云一切諸佛有十種住。一切法。謂覺悟一切法界等。八自在者。佛不思議法品云。有十種自在法。謂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等。九身者。謂三身十身。具顯如章。十智者。謂四智十智也。此中十問與初會所問果德大同也。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不能測中二。先總標人天不能測可知。後無能過下別顯不倒八相。於中有十種。一於彼法中心有權滯。二自無慧足可以進詣。三心不決定。四心未明曉。五不能印可容納。六未得委照。七未細分別。八不能顯爾眾。九不能分別陳述。十不能令他解了。後十句明下既不測待上力加中二。先總標簡。後加被下別顯。一加被。謂神力任持故。二通力。三威力。四願力。五宿善力。六善友攝力。七深淨心力。八解心明達力。九淨心向果力。十求果願力。後三十句請隨宜說中二。初別顯三十句。後如是等下總結請說。前中二。初總標。後種種下別顯。顯中二。初十一句歎機堪受。後二十句正明請說。前中。一希望。二明了。三照知。四言說。五任業化。六住位。七宿淨器。八思量作業。九心所緣。十託佛諸德。十一堪受佛現一切法門。後二十句中二。初十句請說住因圓滿。後十句請說果德用。前中二。初顯等四字是總貫諸句故。後往昔下別顯。於中。一心求佛智。二菩薩願。三淨三輪。四入位。五因行滿。六行善巧。七脩諸度。八脩對治。九起通。十所經事。後十歎說果德用中。十事五對。一成佛說法。二嚴土調生。三開智城示物路。四入物界受物施。五說施福現佛像。後總結請說可知。
第三三昧分中二。先問答。後釋文。
前中。問何故入定為佛。
名顯法界身雲故。問前諸會皆先集眾。後入定。此何先入定耶。
答此有二義。一前明從相入實故。今顯依體起用故。二明前是因人入定。今彰果德自在故。問何故此會佛自入定。
答為表法界解脫。唯佛窮了故。
後釋文中四。一入定緣。二大悲為身下入定因。三入師子頻申下正入定。四入定意。初中知心念者。以他心智。領前疑念。即入定之緣。二以四種大悲。明入定因。謂入定益物。要以大悲為本故。以為因。一身者。利物之身積悲而立。即三昧所依之身也。二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