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等者。此舉色身依法性土。就難偏顯。餘准可知。後半明此能現普應之身等彼根斷。按梵本中。第二句云依真如住不依剎。第四句云普示現身等一切。六普賢住大願。獲多遍一。恒在諸佛身中一切剎內。梵本中初句云安住普賢大願者。第四句云悉入其中無限際。七身能遍入無邊眾海。現淨土。剎那現多劫。第二句梵本云以無量身皆遍入。第四句見字亦是現字。八動剎令親悟法得果。九以三昧力。現佛果德及彼往因。十總結難。且出世三昧中現光聲。自結所出之處。
第六大眾重請分者。問此與前品眾請何別。答此有四別。一前雖令請。而未發言。故此言請。二前唯舊眾請。今此兼彰。三前請化主。今請助化四前真舉法請。今此歎座主德。兼舉所問法請。所問同前品故。此略顯十頌分三。初八歎主請。次一舉法請。後一歎眾請。初中二。前五頌歎普賢因果深廣德。明有說因。後三歎普賢遍廣剎能雲雨說法。明有說果。前中初一歎普賢三種功德。一依佛果生。二大願起。三法身淨。二中三德。一普應佛會。二福海廣。三智光等照。三中三。一德海廣。二遍近佛。三諸塵中剎。四中四。一近諸佛。二住定境。三住諸土。四塵劫住。五中三。一普身詣十方。二濟度生海。三入法界塵剎內。後三歎普賢能雲雨說法。一身遍塵中說佛廣法。二遍眾生海說佛勝行。三積行多劫大音演法。次一頌舉法請中。前品請問雖多。取要不過三種世間故。今前三句總顯。後一句結請。後一頌歎眾請中。世尊前恭敬者。明眾樂欲。身住心敬。堪為法器。請為其說。佛所隨喜也。
世界成就品第四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者。世謂隱覆。界即分齊。謂諸有為可破壞世。則隱覆無為不可壞法。從真性起。同無為法。則隱覆有為可破壞世。各不相雜。是其分齊。是故感見娑婆者。對華藏而不同。感華藏者。見華藏故。感見華藏者。處娑婆而不同。感娑婆者。見娑婆故。然則世界是所成就。成就是能成就。今此品中但辨能成。能成非即世界。從所成以立名。世界成就依主釋也。若依梵本云。嚕迦駄都(世界)三慕達羅(海也)涅第奢(演說)[這-言+(厂@若)]縛怛囊(觀察)三牟陀儉摩(合集)娜忙(名也)鉢里冗多。(品也)若依逈文。總云名觀察十方世界海演說合集品。今但名世界成就品者。譯家存略太甚也。[這-言+(厂@若)]縛怛囊亦照曜義。謂智照於境觀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謂說諸緣合集能成就世故。
二成成意者。前明方便。今辨正說。故此成也。
三宗趣者。通說十方一切剎海能成就本末為宗。為明華藏剎海為趣。亦可觀十海說十智為宗。為說剎海成就本末為趣。
四釋文者。自下三品經。明當會正說。於中初二品。通答前問三十句果相。後一品。明佛昔因。通答前問十句因相。問此中既亦明因。何故分名舉果勸樂。
答多說果故。說因為顯果故。就前二品中。初品通辨法佛剎海能成立因緣。後品別顯毗盧遮那所成立剎海。就前品中二。先總標綱要。即為本分。後爾時普賢菩薩告語菩薩言佛子下。正陳本義。即是說分也。前中二。先總陳前問。後是時下誡眾聽受。前中二。先牒前問。後為令眾生入佛下顯所為答。前中先牒前問。後如是等下正明許說。前中四十句。是前問果中三十句內。從後向前。牒以總歎。於中初二十句。是前問中世界海等最後十問也。於中初十問約所觀境深廣。其中第九句首。梵本中加積集二字。餘句准前後釋並可知。次十句約佛能知智。歎其難思。謂一前問及觀。但云世界海。此中兼辨成壞者。是略釋也。知無不明故云清淨智。以其廣故多故深故細故。重疊難知。知非下位言念所及故。皆云不思議。餘並准此。問豈世界海有成壞耶。
答此是言總意別。謂意在剎海所持世界。今但就總。言剎海爾。按梵本。十中句內。皆下有智字。上無知字。譯家准義安也。二於中眾生報類差別及眾生所作業海差別。梵本云一切眾生業出現海智。今釋出現即是業所生果地。三一切法界安立海智者。梵本云一切法界安立法或海智。不同前說。剎海異名。名安立海。四能化諸佛數量無邊。五所化根欲亦多難知。前問中名波羅蜜海者。以諸度行相隨根解欲故。互舉也。六前觀三世海。此中一念普知三世一切等者。略釋智勝。問中名佛解脫海者。以一念即三世是佛不思議解脫法故。准梵本。是離障解脫故。梵本云一念平等覺悟一切三世無量智。七稱性大願。為現身說法之因。前問中號海壽量海。皆由願力故。梵本云合集一切佛無量願海智。八應機作用神變無方。九轉性法輪海。若據前問。攝轉法在演說中。據觀中。攝演說在轉法輪內。此文分異。十隨方施設言音差別。亦是法輪隨機差別故。云演說海。
第二佛身等十句。牒上佛六報三業等十問。於中。但廣其身及光明等者。以總收別故。一應機之身脩短難測。二現眾寶金銀等色。色各輝耀。皆悉無邊。三室利[革*未]瑳等十華藏剎海塵數相圓滿王等隨好。數復倍多。四圓光隨身色相周徹隨見多種。五舒光勝上如雲涌起。色相復多。六於常光處。復更發焰。色如眾寶。形如火焰。發無休息。焰色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