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63页

與他說法他濟自不濟。九巧說德行自闕喻。喻為他說德行自身無德行。
  問准上所說。毀責多聞。有人乘此說多聞有過。其理如何。
  答愚者不了。將為毀責。智人了達。正讚多聞。所以此多聞是成種覺正因。故責不依行向。若多聞為非。豈應責不依行。其猶閻羅責罪人偈云。汝得人身不脩福。如至寂所空手歸等。斯豈責彼得人身乎。此亦如是。又下文第三地中。盛讚多聞。豈一望教前後相違。故文云菩薩見諸眾生隨煩惱大苦失涅槃樂。思惟救法。不離無礙解脫。不離一切法如實覺。覺不離無行無生慧光。光不離禪觀察智。智不離善巧多聞。是故菩薩陪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乃至行法。為求法故無所恡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為法悉捨內外所有。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佐。無有勤苦而不能受。廣說如彼。又如善財廣求諸善知識。意在多聞。若得多聞。則識流無流法可棄可脩般法正法可捨可依。知佛方便說。正直說。密意說。顯了說。有餘說。無餘說。隨自說。隨他說。世俗說。勝義說。權說。實說。如是遍智方能普應眾生種種根欲。與菩提心相應。若不爾者。心便劣故。與大菩提不相應也。如婆沙三十二云。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羅。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第八正道甚深中二。先問後答。問中二。初總告知首者。謂所顯正道智為其體故。問此菩薩也。後於佛下正顯相違。於中二。初直相違。後而終下遮救辨違。前中二。初按定。謂智是眾助道主故。云為上首。此理共然。故成按。後如來下顯其違相。知既上首。則唯應讚智。餘度非首。何亦同讚。為無正助勝劣耶。為有正助謬讚助耶。文中十句。六度四無量名釋如章。後遮難者。是文殊假縱之言。而謂智首縱汝救云知雖上首。然以根性宜果故。略隨佛讚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而終無有唯以一法得出離成菩提者。謂若由諸度。各獨出離。容各別讚。既不如是。何各讚耶。此則難者。以正則讚難下答者。以隨根性分異各隨讚勝答。
  答中十偈分二。初一歎問許說。謂上半歎問應機。下半牒問許說。後九正答前問。於中二。初二頌標隨非隨二章。後七頌依章別釋。前中初一據非隨按接引接實而說。正助論要。謂三世佛無有以一法而得出世者。今經本第三句中。准梵文。脫以字故。翻直本云。不有以一法已出。說中尊亦不現出有。亦不當出。復迴文應云。過去未來世。現在說中尊。無有以一法。出現於世者。後一依隨根接引。各別讚中。言隨其所應度者。顯引攝方便故。且隨讚非即究竟。唯此一也。餘文可知。
  後七別釋中二。初三頌釋前依權隨根各讚。後四釋後依實正助皆要。前中初二頌半。明眾生各有煩惱偏重處及欲樂不同。佛即就彼先治引攝。故此治引。於此相應。即於此讚。於餘則非。餘亦如是。文中六度四無量准釋可知。後半頌總結別讚。乃順曾脩之義。後四頌據實釋中。各上半喻顯。下半法合。初中萬行之本。不越防惡進善。施為進善之首。或為防惡之初。此二若堅萬行有據故喻室基也。二中由忍外順違。則外壞。不能破壞善法。策進自勵則內行增順故。以城郭防外養內為喻。三中菩薩眾。或唯賴定慧降伏故。喻王力能靜中外。四中四無量行利他。即菩薩自利故。喻輪王也。
  第九一道甚深中。亦先問後答。問中二。先明告賢首者。能會此違唯柔順勝惠故。問此菩薩。後諸佛下顯相違相。於中二。先舉法直難。後無有下遮救逆難。前中二。先舉共許以為按定。謂諸如來因皆齊一故。云一道。感果不殊故云而得出離。後云何下正示違於果違因故。於中三。初總標。次所謂下別顯。後各有下總結。初中可知。
  次別顯中十事。此十多分同上世界成就品中諸門所顯。
  又第一世界異者。此有十種。一染淨。二大小。三形狀。四體性。五所依。六莊嚴。七佛出。八劫住。九轉變。十無差別。今略顯二門。餘如成就品說。初染淨異者。如下文壽量品說。始從娑婆釋迦佛土。終至勝蓮華界首佛剎。總有百萬阿僧祇重麤妙差別。謂純染純淨半染半淨多分染淨少分染淨等。二大小異者。如釋迦佛土。唯一三千界。法華第四說。法明佛土。如一恒沙三千界量。智度云以三千界為一數。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性數。性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數至無量恒沙。為一世界種數種。至無量十萬恒沙。為一佛土。釋曰。准智度。釋法華法明佛土。是世界性土。若准上文華藏界品說。藏剎海中有世界海。徵實數世界是毗盧遮那佛化境者。按智度。以恒沙為量。數至無量十方。此以剎海塵數為量。塵是一剎。殊非比也。更有多重稱普賢等境。如理應思。
  第二眾生異者。即前染淨諸剎種種差別人隨異。或唯地上。或地前。或通前二。或兼二乘。或曾凡夫惡趣等故等。
  第三說法異者。如十卷楞伽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何以故。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有佛國土。直爾示相。名為說法。乃至云。有佛國土。動身名為說法。廣說如彼。又如維摩香積品說。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