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70页

餘。四中第三句菩提。第四句涅槃。五順文誦及持在心故。願他順佛說。得總持。六七八九十。並可知。十一以己右繞。願他所行無逆者。梵云鐸乞尼。此翻為右。右是順義故。離世間品云。攝右足不違一切佛所說故。普曜第二云。菩薩便從兜術降靈。趣於右脇。菩薩所以處於右者。所行無逆故。十二再三鄭重故。願他勤求。十三十四可知。
  第十段有三願。一二可知。三云周顧十方者。謂願他成一切智示八相。生時周顧十方。攝我獨尊顯無與等。上來初通料簡諸願四句。後總科別釋。總明第二。別顯用心行相竟。
  第三總結用心能成勝德中二。初結前用心。可知。後則獲下彰其勝能。於中二。初彰感果勝。則前問中一百一十句及答中十句是也。
  後一切世間下彰歎勝。於中有二。初世間眾不能動。略舉七類。後及以下出世眾不能動。略標二類。言不動者。有其二義。一正修願時。彼世出世眾歎成壞而不能。所以者何。心專注故。不住相故。以心轉事。非事轉心故。二此願善根感果決定。如不動業。不動果非餘善不善等諸猛利業能引故。上來有三。一總徵成德之用心。二別顯用心之行相。三總結用心之勝能。總明第二能成因行竟。上來有二。一先標所成果德。後顯能成因行。總明別顯了。上來有二。初總答。後別顯。總明正答了。上來二初難問。後正答。總明文殊答了。上來二先智首問。後文殊答。總明第四釋文了。上來四。一釋名。二來意。三宗趣。四釋文。總明淨行品了。
賢首品第十二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者。賢善也首勝也。謂性善德勝故曰賢首。此則賢之首故。有財釋也。賢首菩薩說此品故。名賢首品。此則賢首之品。亦依主釋也。
  二來意者。前品明信中願行。今明信中德業。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以信德用為宗。為後成位為趣。
  四釋文者。夫科此品。總為四分。一經家敘述文殊前說分。二我今已為下文殊勸說分。三爾時賢首菩薩下依勸演暢分。四時賢下顯實證成分。
  就初結前已說。謂別品中。明由善用心使六根三業於所行境悉得清淨無濁無亂。後欲顯下起後宣陳。謂欲令賢首說信滿菩提心功德大用。故說偈也。
  第二勸說分中一頌分二。謂前半結前品已說所行清淨。准亦應云說行及德。但偈最略故。後半正勸說前品修行所成勝德之用。
  第三依勸演暢中二。初經家述其說人可知。後善哉下正顯偈詞。於中。總即三百五十七頌半。曲科為七分。一歎廣說略。二菩薩發意下略辨行相。三信為道元下略示勝能。四若常信奉下所具行位。五或有剎土下無方大用。六一切如來下喻況玄旨。七第一智慧下校量勸持。
  就初分中四頌分二。初一頌總標德廣難量。於中少說。初句歎問歎聽。次一句明德廣。次一句少說。末句喻顯。後三煩別辨難量難說。於中。初兩頌重顯前德廣。次半頌重顯前小說。後半頌別顯前喻。就初兩頌中二。初一頌半明所量德廣故顯量德難量。後半頌明能量人大故顯德難量。就前所量德廣中。初一頌明初心少時少行德已難量。後半頌明多時具多行位。比況前少以顯難量。後舉能量人大中。謂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於此難量。不足為廣。一佛二佛乃至多佛。不能稱量。亦或非廣。今舉十方一切如來共說不盡。此則因當難量之極也。二次半頌明說少分中。上句明初發心之廣德。五句顯彼難量故說少分。三末後半頌。明廣前喻況。文顯可知。問此中發心與初住及發心品說何別。
  答總是其一。但所望異。謂此中望前是住終發心。即起信論三種發心中。名信成就發心也。初住發心即全是。此後名為初發心住。亦是約位顯其心故。發心品說。約心行相寬廣。舉喻況德。問十信之初豈無發心耶。
  答雖有發心。非正發也。所以者何。如輕毛故。仁王經等名信根故。問既是初。何德具後一切行位。
  答法性行故。廣如懸談第七門說。問據法性。相収卷舒可爾。約人修行。豈十千劫即得然耶。
  答人無別體。攬法以成。法既鎔融。故人亦無礙。十千之與一念。一念之與多劫。於此亦無定限可得。時無別體。依色心立。色心既從性而無礙故。念聲亦隨理而融通。如下善財及兜率天子等所行所得。並斯人異。
  第二略辨行相分中。五頌分二。初半頌總標。餘文別顯。標中三。一發菩提心。二發心因。三發心緣。菩提者佛果大智所證法界也。發意求者。於彼法界創起。必定當得心故。因緣有多種。或云自性住為因。習所成為緣。或云二性為因。善友及見聞等種種境界為緣。今此不爾。如後當知。若廣顯因緣。如菩提心章。
  後別顯者。此中因緣各有多種。初半頌淨信為因三寶為緣。次五句四字大悲大智共為因緣。於中悲因智緣。總八法。五反顯三順釋。亦可前五智緣。後三悲因。五謂不求五欲王位則利自安安名稱。三謂滅苦利樂嚴土。嚴土為安生故悲門攝。次三字半頌智為因。佛法法界為緣。敬養持法求證皆智故。次一頌信知為因。三寶為緣。前據唯信。次約唯知。後據信知。次一頌信為因。佛法菩薩行法界為緣。上來因緣深重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