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但云願也。故十地論釋云。顛善決定者。如初地中說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是。是故菩提心為諸位通體。亦為總句。餘句依之而建立故。十住十行無大善者。表位劣故。大善即是遍眾生界攝化利益之大用故。
後釋文中四。一菩薩位處。二廣大與法界等。三與虗空等。四住三世諸佛家。初是總句。謂此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等。乃至住三世佛家。言菩薩者是能住者故。住處者是所住處。謂菩薩假者所生。不簡淨土穢土。六趣四生貴賤貧富。但有增長菩提心處。願生其中故。菩提心是菩薩住處。餘如前說。
二廣大與法界等者。謂此位菩薩大菩提心。是一切佛根本。故廣大也。法界故大也。此廣及大。皆等大法界。故云與等。此句准論。是勝善也。謂大法界故。是勝善也。大法界真如觀。勝諸凡夫及二乘。智淨故是勝善也。大善巧說大乘法故。勝善也。
三與虗空等者。謂大菩提果。依菩提心體中正念真如法生故。如色法依虗空立故。此文准論。是因善也。因有二種。一無常愛果因。謂大菩提。於有為界。不可愛相故。二常果因。於無為界。顯離障性故。此亦則為生了二因。義如常說。
四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者。此位菩薩。於菩提心三種體中。是初直心。以此亦名十解位故。雖此三心。非即非離。能依非即。常正念真如法。直解菩提心。此心即菩薩生處。故名佛家。三世佛無別。故云三世。准論。此名不怯弱善。謂由此必諸佛護念。此位不慮。解心不明。於位有退。是故總名不怯弱善。上來四種。若於地上。無分別智。證理必然。名為決定。若於地前。隨行勝劣。各得自位。必無有差失。名為決定。
後明住相中四。一牒前許說。此總句也。
二諸佛子下標數引證。謂三世佛果。無不皆由十住為因。是故同說。
三依數列名者。一發心。謂經十千劫。脩信行滿入位不退。創發大心。名發心住。此發心即住。是持業釋。本業云。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信三寶常住。脩八萬四千度行。不作邪見。乃至云常隨佛。多聞多求。方便始入空界故。二治地者。脩治前心。令離過失。於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明白。心有生成住持之義。故名為地。從喻立稱。脩治之地。依主釋也。三脩行者。脩無性觀。長養諸行。此脩即行。持業為名。四生貴者。生在佛家。種性清淨。是最尊貴。依主名也。五具足方便者。多習無量善根故。謂帶真隨俗。脩習萬行。是巧方便。亦是具足義。此具足即方便。持業為名。若准下頌中。具足度生善巧方便。即是具足之方便。依主釋也。六正心者。成就第六般若故。謂聞違順音。住平等忍。不隨相故。正之心故依主釋也。七不退者。入於無生畢竟空性。心常行空無相願故。謂止觀雙運不為緣壞故。此即從他受稱。八童真者。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謂脩真如觀。成離染行故。此童即真。持業釋也。九法王子者。從法王教生解。常紹佛家故。謂應機巧說。紹繼佛故。此法王之子。依主也。十灌頂者。從前九住空觀。得無生心。最極故。謂位滿行成。諸佛法水注其心頂。從喻名故。如輪王子。將紹王位。令四剎利種各持金鍾。盛四海水。灌其身頂故。此即從喻得名。非六釋攝。或可從喻。同依主釋也。
四是名下總結顯勝可知。
第五說分中。釋十住。即為十段。
初住中二。先徵起名字可知。後此菩薩見下依名廣釋。釋中二。先明自分。是護煩惱行。後佛子此菩薩下。明勝進。是護小乘行。前中二。初明發心緣。後此菩薩緣下緣難得法。前中十一句。初十句別釋。後一句總結。別中。一見佛貌嚴。二見佛相具。三見佛為樂眾見。四知佛難遇。五見佛威力。六見佛神變。七聞佛與授記。八聞佛與教誡。九見苦眾生。十聞佛為說菩薩藏。法界一段總結者。謂既緣悲智之境而發心。是故不求世間及二乘果。以彼不永能拔濟故。後緣難得法中三。初標。次列。後結。標謂十種智力佛果方獲。故云難得。列名中略釋如前法品。廣在別章。後結可知。
後勝進中五。一標。謂此菩薩者。即此位菩薩也。進求勝位故。須勸勵故云勵也。下並准此。二徵可知。三依標別列。一勸勤供佛。二勸樂住生死心無厭。三勸為主化導。四勸為物說第一妙法。五讚勸學佛無能制力。六勸脩種如來相善根。七勸生佛前。八為說等持勸脩。九勸令摧生死輪。十勸令與苦眾生作歸處。問此中第二句勸樂住生死。第九句勸生佛前。讚離生死。如何會通。
答此意為令自他成不住行故。謂前一句是即智之悲。雖樂出離生佛會中。而未曾捨三有救護。後二句是即悲之智。雖樂住生死。而常近佛。摧生死輪。互舉似違。通論是一。四重徵意云。以何益故。須此勸邪。五重釋意云。為令得二種益故。文中二。先明別益。欲令所發大菩提心得增廣故。後有所聞下明諸住通益。此有兩釋。一云聞重生解。要由善知識。為增上緣故。云有所聞法。然其生解。從自種起故。云即自開解。不由他悟一云多聞重習。雖依善知識。然此聞熏不離自心。第一義諦心中無別他故。是以解籍師資。則云有所聞法也。師及所說不離自心故。曰即自開解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