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故。藏者謂此菩薩。初發心中。蘊積無邊勝功德故。
後釋名者。初住之發心。依主釋。以此發心通三賢故。初發心之菩薩。初發心菩薩之功德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皆依主釋。
二來意中二義。一由前二品。明住自分勝進行。今此顯彼行之功德故來也。二由前品末云。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彼中雖有言。未釋其義。今此解彼。是故來也。
三宗趣者。以辨初發心具攝普真法界因果為宗。令種性菩薩皆增勇銳為趣。
四釋文中二。初長行。後爾時法慧下偈頌。前中二。初明此界所說。後如此娑婆下結通十方。前中四。一請段分。二法慧菩薩下解釋分。三爾時佛神力下現瑞分。四是時十方下證成分。
初中。何故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所說。生疑念故。疑云。初心有幾功德。前說初心即得佛耶。
第二解釋分中三。初歎所問深難。二雖然下法喻廣顯。三發是心已下直就法說。
初中何不即辨。先且歎者。有二義故。一約說深玄理合先讚故。二欲令聞者用心異常故。文中十一句分二。初一總歎。言此義者。義謂境義。功德分量智所知故。甚深者。且理玄叵測。數廣難量。雖深非甚也。今乃即少而多。即事而理。深之至極。故曰甚深。後十句別難者。開總成別。皆帶總句。謂彼甚深功德之量。一非言說境故。二非生滅識所知故。三非妄想心能分別故。四非依次第門起信解境故。五非有所得境故。六非有無相行境故。七非有終極故。八非籌量境故。九非分量得故。十無路無門可趣可入故。或前總句為標。後別句為釋。釋是能成。標是所成。謂由十難顯甚深故。
第二法喻廣顯中。先牒前起後。後佛子假使下正顯。前中。云雖然者。牒前十句雖依身力難說等也。我常下起後。謂承佛力可得說也。
後正顯中有十一大喻。顯功德量。一供生及益喻。二者法多剎喻。三知劫成壞喻。四者他勝解喻。五者他諸根喻。六知欲樂喻。七者他方便喻。八者他心行喻。九者他業行喻。十者他煩惱喻。十一知供佛功德喻。
初中三。先校量顯勝。二何以故徵。三佛子一切下釋勝所由。初中有十重校量。初一廣說。餘九略顯。初中四。一舉廣事。二佛子於意下徵問。三天帝下答。四法慧下辨超過。初中有四事廣。一供具。謂一切樂具。二供田。謂阿僧剎中眾生。三供時。謂一劫。四利益。謂令修五戒。後九略顯中。供及供田並同。云一切樂具十阿僧剎中眾生。而供及益各別。謂百劫千劫百千劫億劫百億劫千億百千億那由他億百千那由億劫。此中數劫。次百千後。即對億者。以百千為百萬為億故。此百百變數名也。下並准知。益謂十善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四果辟支果。
二釋勝所由中四。一問答顯多。二法慧下比少猶劣。三何以故徵。四佛子下釋。初二可知。三徵意云。如前功德。既唯佛能知。何因比此極少之分。猶非類耶。四釋中二。初反顯。謂不為齊限等故。後為令下順釋。謂為無限等故。前中明初心無限故所生德亦即無限。非如所喻供具等四皆有限也。後順釋中十二句。初句總。餘句別。總得初發心時。誓令眾生悉當成佛。佛種不斷。非只令得五戒乃至緣覺。別中一心廣往下頌應云為。以大慈光遍一切世界。翻前十阿僧祇世界故。二行廣。謂為廣一切等故。三為知處廣。謂得一種智。知十方剎幾成壞等。四為知所作廣。謂知眾生報類垢淨。五知剎實體或法性主。六為知眾生心樂欲異煩惱輕重習氣麤細。七為知眾生死生差別智。八為知眾生根生熟。九為知心令差別。十為知三世業報智。十一為知佛平等境。上十一句皆所為無限故超彼也。
二佛子復置此喻下。明知行多剎喻。於中四。初顯喻廣大。二佛子此下辨菩薩超過。三何以故徵。四佛子下釋超所由。初中二。先東方十重。言且置者。置猶止也。下皆准此。後南西下類通九方。總約百人所行世界。二辨超過中。可知。三徵意同前。四報中二。先反顯。謂非如彼有限故超也。後為了下順釋中十一句。初一總攝。後所謂下別。於中十句。初五及第七顯相即。謂麤妙覆仰小大廣狹一多淨穢。六一多相入。八微細多少剎體差別無差別。九一中出多多無性。十令知諸廣剎盡。問所云為欲了知諸剎即入等者。云何了知。
答准下頌中。往彼諸剎。今此但是了知諸剎故。喻中知彼能速行者。所往多剎菩薩。非但知彼有限一類有顯之剎。乃知盡知種種異剎。及知諸剎無碍之相。是故超彼。其無碍相體德位業用本修因。具如經。前顯義門訖。
第三佛子復置下知劫成壞喻。於中四。初顯喻廣大。二菩薩初發心下明超過。三何以故徵。四菩薩下釋。初中三。一辨東方十人。二南方下類顯九方。三佛子此下總結百人。此雖略成壞。實亦該攝住空。釋四劫相。具如劫章。二超過可知。三徵意准前。四釋中二。初反顯初心不齊故。後為悉下順釋。前中可知。順釋中三。初總比所謂下列。後是名下釋前為欲知等之意。初中可知。問何故總中云為知世界成壞盡。而別中乃說諸劫長短等平等義及相入等無碍相邪。
答前總中通標成壞劫。簡非成壞者。而別中所顯。還知論後壞劫平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