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大相三十二隨形八十種列名如別所明仍不能即色見空故是實也。
若三乘中至終教等說。
釋曰示相指教二義不同初約權引攝小乘分次約實直往勝進故。
問何故智論至各出因耶。
釋曰由上談三十二相即是空義故引論中出因等實義以難之。
答為引二乘至得出因也。
釋曰初正答所問小乘下約教明因言為引二乘因下而說現業果不亡者謂小乘怖苦因苦以斷集此中引彼故現不亡故有難云業既不亡焉能成道故答云聖道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下指相示報小乘等者約教說報問其相好下出相好因初義隱報彰化為彼難見報相故次義即化是報故即就此化中便出因故。
問何故攝論至功德攝耶。
釋曰由前示相者為引小故即乖此文故引為問。
答此亦有二義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答中二義初義為迴小故說相為真令其觀對生信樂故次義功德為法身非真理故既非真理攝相為法亦未失通途終教可知又三十二相下即相見性正屬法身終教所談無煩疑惑。
若依一乘至相海品說。
釋曰一乘佛相將十蓮華藏世界抹作微塵一微塵是一相此相皆是實德故皆徧法界若通機見即屬業用故云業用亦爾。
又觀佛三昧至已廣分別。
釋曰言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者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故同也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者帝釋諸天有相而無好故此勝之。
解云此中至餘義可知。
釋曰分其三段即為三教初為小乘但三十二次三乘八萬相好終為一乘十蓮華相等。
第九明攝化至化境分齊也。
釋曰攝化分齊者依諸教明化境之寬陿也小乘唯娑婆者謂不信界外別有土故此猶約化之邊量若克佛之所依唯處四洲之一故云於中此閻浮是報佛所依百億下狀化境之量也。
若三乘中至今此不說。
釋曰此二今此不說者謂既明攝化乃是對機此既佛之證用故不說也其身土之為義也諸教不同諸宗各說今試辨之略分為七初列名二開合三顯相四出因五辨體六方便七問答。
初列名者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五圓融無礙土。
二開合者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他則成四土統為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
三顯相者然說三者依三身故報有自他故為四身四身還依四土唯識云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此佛身土俱非盡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能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虗空徧一切處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數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徧一切處釋曰謂功德隨所依身智慧隨所證如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偏純淨佛土因緣成就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佛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量亦無定限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偏淨穢佛土因緣成就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上皆論文統唯二種謂淨與穢或性與相者攝四為二也諸經論中皆有於此二種之二先攝上四為淨穢者乃有多義一前三皆淨四中有淨有穢則三類半為淨半類為穢二前三為淨以他受用斷分別障已證真如故得名淨變化皆穢設有七珍穢眾生住故亦非淨三後二皆穢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故生□說有形皆穢無形為淨則唯法性為淨若爾自受用土豈稱穢耶此以冥同真性不可說其量大小則同淨攝二攝前四為性相者略有二門一法性為性餘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冥同真性亦可名性餘二唯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者則淨穢性相三土四土無不圓融即華嚴意故云有異餘宗由茲有異故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打-丁+(容-口+又)]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與奪圓融無有障礙是以淨穢域絕不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異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隨緣成立不可言無又此四句一向遮過實則即異即同即有即無若互相形奪則一異兩亡有無雙寂若圓融無礙則即一即多即無即有有是無有無是有無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無即理事無礙一多即事事無礙由此重重故華藏剎一一塵中皆見法界廣如玄文四句六句示之。
四出因者有通有別通者謂淨穢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也為物而取擬將普應除餘自受用皆為物故別明者若自受用土因大圓鏡智之所成故若變化土因謂眾生菩薩共攝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居所以爾者若菩薩自修直心眾生謟曲何由得生故勸物同修直心故菩薩以直心之因取直心土以應直心眾生為同一緣來生其國萬行皆然故云隨其行業言凡聖同居者即變化土若他受用唯聖所居變化之土凡聖同居聖居有二一就機化故二於凡身中初證聖果亦當居之若他受用土因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純淨行故此就佛說今通菩薩謂佛因中修此二因成他受用即是佛因若住此菩薩修此二因得他受用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