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3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宋-师会-第17页

士經及大品經說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眾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見佛始終但說三乘。如密迹力士經云。佛初鹿園說法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等。乃至廣說大品大般若亦同此說。又云以此義准後時所說皆通具此三乘。如諸大乘經中所說。又云於中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是故當知此前諸門權實頓漸不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別皆屬三乘。第七已下方談從三入一耳。
  【科】七。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設。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乘。如會三歸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
  於此世等者三根不定而入一者。迴三入一是同教也。見自得法是彼方便。捨方便而入正乘。三乘為教。一乘為義。三一和合。即前圓教。或五前四為方便故。雖非正乘皆圓教攝。是彼方便故。如奴屬主也。孔目云。若橫依方便法門有二義。今說一乘中後義與彼究竟圓一乘為方便故說一乘非即圓通自在義也。意云但與彼作方便得名一乘非即是彼圓通自在無盡法也。故云依彼教起是彼等也。阿含此云淨教。意云但是言說耳。
  【科】八。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故。為彼所目故。更無異事故。如法華經同教說者是。
  文云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入別教者。則此類眾生初見佛聞說三乘。久修根熟普眼智開。見自得法是佛於一乘分別說三。無異事唯是一乘。故云入別。還是從三入一但根利不見所捨方便耳。若為彼一乘之詮目一一圓融故更無異事。孔目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從一乘流故。又為一乘所目故。如法華經同教說者以此經宗於會三歸一。是故上之二門雖入同入別利鈍不同。皆就機破會。不同華嚴初成頓說無權可會。不通二乘。獨談不共一乘。如前別教中該攝一切本末唯是一乘。則是此經所詮圓別究竟法也。
  【科】九。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具有普賢機者。則見如來從初成道乃至涅槃。一切佛法普能初時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演說無盡具足主伴。窮因陀羅網微細境界。本來不見說三乘小乘等法。如華嚴經別教中說者是。此約普賢教分見聞及解行處說。
  此下二門皆約別教一乘。此即探玄此世一乘根性熟者開二門也。即初時便說本教也。不見三小者直體顯一。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儀故。不對二乘無所破故。無權可會。不同法華破異明一。此約普賢教分等。普賢門中若但約教證以分二分。則教分中有見聞解行。入證分齊為證分。孔目曰。此約教分說。又曰此據證說。或開三分。所謂見聞分解行分入證分。或名三位。或名三生。孔目云。當是圓教證分已去。又云當在圓教位中見聞處說。又曰普賢解行分義是也。三分並是普賢門攝。今文約教證二分為九十二門。故教分中即見聞及解行處說也。
  【科】十。或有眾生於一乘別教解行滿足已證入果海者。則見上來諸教並是無盡性海隨緣所成更無異事。是故諸教即是圓明無盡果海。具德難思不可說不可說也。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說。餘可准知。
  此即一乘根性定析成此門。眾生解行滿足證入果海。則知非是寂滅圓極自在果也。又云即見上來諸教等者。當知此中果海即是發心品初發心時取得果耳。亦不思議等所顯之果。此中說者即顯果海不可說也。此文云不可說不可說者。乃是具德難思出於數法耳。非言果分玄絕不可說。是故結云。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既言就此處說。顯非果海明矣。
  【科】第八施設異相者。
  然此異相繁多。略約十門。以顯無盡。何者十異。
  【科】一者時異。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說。猶如日出先照高山等。故論云此法勝故在初時及勝處說也。
  時異等者。如教起前後說。
  【科】若爾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因緣行等如論釋。
  初七最勝何以不說。思惟因行緣行故初七不說。論即十地論。廣說如諸疏記。
  【科】又此即是時因陀羅網等故即攝一切時。若前若後各不可說。劫通前後際並攝在此一時中也。
  亦如上說。因陀羅即數也。用顯時之無盡。
  【科】三乘等不爾以隨逐機宜。時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一時收一切劫等。
  亦如前辨。
  【科】二者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蓮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嚴菩提樹下。即攝七處八會等及餘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並在此中以一處攝一切處故。是故不動道樹徧昇六天等者是此義也。又此華藏世界通因陀羅網故周側諸塵。於此稱法界處。說彼一乘稱法界法門也。
  要在下世界海者。即蓮華藏香水海中攝二十重佛剎。結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皆如來修因之所嚴淨。常處其中而演說法。七處八會晉譯經耳。及餘下此華嚴藏之外十方無間窮盡法界之剎並在其中。不動者即不分而遍也。又此世界通帝網重重無盡。不可說其分量也。周側諸塵。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等。清涼云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