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惑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具足十佛以現無盡逆順德故及因陀羅微細九世十世等遍通諸位謂十信終心已去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時遍成無有前後具足一切耳。
可知答三下至相云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凡有二種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一念名為成佛今此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望初初念即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
【科】然此一念與百千劫無有異也宜須思之。
然此下一念多劫延促無礙也。
此即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訖。
【科】四者因陀羅微細境界門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映互現重重無盡。
即以帝釋殿前珠網為喻十門唯此從喻受名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現一鏡之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
【科】故此經云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說法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三偈即三世間也又云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連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又云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餘者云云無量廣如經辨。
如第七地經以三偈配三世間初偈此即智正覺世間次偈此據器世間次偈此即據眾生世間又云下三偈皆依正無[得-彳]也。
【科】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並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是也非諸分別情謂境界但此可去情思之。
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理實德非是變化對緣方便說故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變化故若此宗明相入不論變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等。
【科】問上言一塵中現無量剎等者此但是一重現而已何故乃云重重現耶答此方說華嚴經時云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如彼微塵中說華嚴經時亦云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如是展轉即重重無盡重重無盡也宜准思之。
一塵一剎但可乎遍云何重重答中據塵塵互遍展轉無窮。
【科】問若據此文重重無盡有何分齊云何辨其始終等耶答隨其智取舉一為首餘亦為伴據其首者即名當中餘即眷屬圍繞上諸教義等並悉如是自在成耳及前相即相入自在等皆悉如是攝一切法盡窮法界並悉因陀羅成也。
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辨得因果分齊耶答祗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即為伴如是教義等十門皆得自在反前二三兩門皆悉融攝無盡。
【科】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如一微塵即是小相元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是大相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致使相容非人天所作故安立此約相說如瑠璃鉼盛多芥子頓然顯現清凉云微細有三義一約所含微細猶如芥鉼以毛子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徧毛孔故以毛據稱性剎約存相二約能含微細以一毛一塵即能含故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剎亦不小而能廣容即難知義今取束箭但同時齊頭顯現難見微細相容也。
【科】故此經云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諸眾生等於一念中皆悉顯現廣如經文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住又云於一塵內微細國土一切塵等悉於中住宜可如理思之。
可曉豈可須彌納芥中將為難事哉理事等十門安立相容亦如是。
【科】問此義與上因陀羅云何別耶答重重隱映互現因陀羅攝齊頭炳然現者微細攝此等諸義並別不同宜細思之。
可知。
【科】六者秘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
還具前教等十門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昔說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說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約緣說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故名秘密。
【科】故此經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塵三昧起等云云又云男子身入正受女人身三昧起等云云於一微塵入正受一切微塵三昧起一切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如是自在此隱彼顯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又此經云十方世界有緣故往返出入度眾生或見菩薩入正受或見菩薩從定起又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現分舍利度眾生如是無量廣如經辨又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或現前受記或不現前秘密受記等。
可見。
【科】如上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何以故見此不見彼故不相知故雖不相知見然即此成彼成故名俱成也應如是准思之。
古本云成此成彼演義亦同今云此成彼成者誤也。
【科】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雜又如菩薩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或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無量無邊諸餘雜行俱時成就也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無不具足者矣宜可思准之。
此約諸度門說如就一施門說者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具諸度等行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