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3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原人论合解-元-圆觉-第23页

及過現未來業報智故。視無量刧本生本事。猶如目擊。故高談因果。以警悟世人。使雖居暗室。尚知畏懼。縱能欺人於現世。將知不免於當來。此其助世教於冥冥之中者。功不淺矣。彼闡提之輩。尚謂吾佛以因果之說誑惑愚俗者。斯亦不仁之甚哉。外學不知下。結會迷執。
  復有前生少時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故外學。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彼所說皆由天命)。
  前會道宗自然。此會儒宗天命也。世俗謂達與不達是命。遇與不遇是時。如術數推占。豫知休咎。云某年當有灾。某年當有喜。故曰陰陽注定。禍福莫逃。而不知是宿業所致。如前所說時定報不定等四句所明。燦如列眉。或能追悔曩愆。尚可迴轉。故世有積功累德。能延年却禍者。此由不定業。可轉重令輕。轉輕令不受也。孰謂否泰由天命。而不可損益乎。故外學下。結會異執。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
  此舉內以收外也。先推氣本。次推心本。氣即四大諸根。心即四蘊諸識。推氣本者。謂此血氣之身。本乎父母陰陽之氣所成。父復從祖。祖從會祖。迤邐推至最初天地未分。則自混元一氣也。此順世俗。且作是說。以收前稟氣之義。下當會之。令同內教。推心本者。外教所無也。周易但云。遊魂為變。而不備明游魂之相。復何為本。今展轉窮源。謂此心本從前世善惡業招。業又從惑。惑從執起。執由三細。三細由不覺。不覺由迷真。所迷之真。即靈心也。非佛教了義。安能臻此。
  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
  此又會氣歸心也。前約身心別分。似各有本。此以身心相望。則身又從心所變。心外無法。則知元氣亦自心生。然外教乍聞此說。定生驚駭。然此尚約妄識。猶能如是。況真心乎。大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
  所現之境。即九相中第三相也。由根本無明薰真如。真妄和合。成俱合動相。即賴耶證自證分。從此漸成枝末無明。最初心動。名為業相。即自證分。依此業相轉成能見。故名轉相。即是見分。依能見心。境界妄現。名為現識。即屬相分。前云元氣。即此相分現相攝也。
  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彼說自然大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彼云元氣。如此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
  此辨心境始末也。上文從末逆推至本。此文從本順推至末。以結成身相也。賴耶見分。從細至麤。賴耶相分。從微至著(注約耶約能變見分。收外宗自然。約賴耶所變相分收外宗元氣。葢由前會通外教。似同而實異。恐成相濫。故須揀別)。
  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此言合內外以成身也。以業為內。業屬心故。以氣為外。氣成身故。識如弄獅子人。父母二氣。如獅子皮。氣興業識和合。如人在皮中。成就人身。如獅子跳躍。似有作用。故人出則獅子不能運動。識去則形骸之身死矣。又攝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此論六句初二句舉喻。後四句法合。且喻意者。如昔壺公之謂。壺公善幻術。於廛肆間臥。有一婦人。自壺中出。婦又懸壺。行立良久。見壺公困臥不覺。於自壺中化出肴酒。及一男子。與共歡飲。少時壺公將覺。婦以肴酒及幻男子內自壺中。既而婦人亦入壺公之壺中。所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也。法合中。初幻化人。如彼婦人。喻能感業。幻人所作。如彼男子。喻業所成身。應以壺公喻賴耶也。故知此身。外暨天地萬物。皆幻中幻也。故屏山云。儒者道家。夢中說夢。未知是夢。斯之謂也。業所成識。名業識也。
  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此重辨心境也。前文從初唯一真靈性下。次第派本成末。至前十月滿足生來名為人。則內教原人之義備矣。又以宿業差別。會儒道所說自然天命。至於業熟稟氣。成就人身。已盡內外之說。無所遺矣。今此一段。則就內教心能變境。(前云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境有內外。故成情器之異。然後知會萬化而唯心者。唯佛教有之矣。外學不知。妄謂以小緣大者。自其坐井而謂天小耳。烏足與語道哉。言所變之境成二分者。謂諸識生時。雖有多緣。要略唯二。一者。根身。識所依故。二者器界。識所緣故。所依之中。有總有別。總謂一身。別即五根。謂眼耳鼻舌身。諸識依此。方能發故。能依所依不相捨離。故云與識和合成人。所緣之中。總名曰境。別則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論中為對外教執天地生萬物。故特言之。而前六境。並在天地之中。故舉天地以總收之。然天地等。皆色法攝。廣如百法等說。
  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