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薩訶衍義故明教大師云人者天者聖人者孰不自性而出所以出者固其本也此本則萬法之大本也注云人天與佛等三乘聖人誰不從此一性所出則知性者為萬法之本源矣華嚴經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則知不生不滅真如妙性實諸法之本源矣非一乘了義何以臻此言決了者謂決定了義亦決斷顯了也此言佛教別指顯性。
△三明造論二初總顯餘宗未了為造論之緣由三初總明。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
此言學士即通指習三教者士即人也各執一宗謂習儒者唯執天命習老唯執自然等更不復博究圓暢。
△次別明。
就師佛者仍迷實義。
或執業惑或執識變不信一乘實教設談佛性定揀闡提縱說真如但云不變有所未悟故曰仍迷其猶眾盲摸象豈識象之全軀坐井觀天寧見天之無際。
△後結責。
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問此科與前別除諸宗何異答前就學人所知以顯教之權實今約學人所執為造論之發端向使學人無封執之情則論主可以亡言矣。
△二正明造論分三初先敘所憑。
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
余者我也論主自稱之詞還依內外教理則見解圓融而無偏局之弊與夫未甞讀佛書而輒議佛者相去遠矣夫子云葢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主之謂歟。
△次別示。
初從淺至深於習權教者斥滯令通而極其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之義會偏令圓而至於末(末即天地人物)。
言從淺至深者即指論初二門斥迷執偏淺也於中前前淺而後後深斥滯令通者即破執情而顯圓解也極其本者指第三門顯真源也極者至也後依了教下即指第四門顯示展轉等者即第四門中用顯性了義會前所斥同一真理也。
△後結名。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可知。
△大門第四釋本文中分二初標列章門。
斥迷執第一 斥偏淺第二 直顯真源第三 會通本末第四。
四門次第如向已說。
△二正釋四初釋初章二釋第二斥偏淺三釋第三直顯真源四釋第四會通本末初中復二初牒門名。
一斥迷執(習儒業者)。
斥者排擯義唯韻云逐也遠也謂驅逐令遠去也迷謂惑而不悟執謂固守不移。
△儒道下二正指儒道三就彼詰難四結顯未了就次章中文分三段初正明所本二宗合辨。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大道生成餘育。
二宗合辨其義如前小有不同隨文當示言皆是大道生成養育者即老氏意道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明皇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故名曰大母者取其生育義也老氏意云我見一物混然而成出於自古非聲非色卓然挺特不逐物移遍萬物中安然坥蕩眾妙由之而出宜其為之母也故為強立名字曰大道焉又德經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彼疏云道降冲和之氣陶冶萬物萬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德得也畜養也謂萬物得道用而能畜養斯形則約道畜養之處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曰物形之道為萬物作天時地利陰陽之勢而物資之以成故曰勢成之又云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彼疏云始之為生養之為畜令增進曰長字撫為育輔相曰成遂終曰熟資給曰養蔭庇曰覆上之八字皆道德功用之謂也。
△二明生起次序。
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道法自然一句全是道經彼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云人謂王也為王者先當法地安靜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淨無為令物自化人君能爾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云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用道與自然體用之稱非謂道法効於自然也今論正用道法自然一句者不取人君法則之義但明自然之道在天地之先而已恐欲知源故具引之言生於元氣者取道經意彼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前序中已引但今論中生於元氣即彼道生一元氣生天地即彼一生二二生三天地生萬物即彼三生萬物蓋變其文勢貴異前耳而意則同然前敘中混沌即儒者之說此言大道即老氏之意前後互舉顯二宗之大同也。
△三約人顯本二初約從本起末。
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
愚謂諸情暗鈍智謂慧解高明貴謂名位尊榮賤謂身職卑下貧謂資生闕乏富謂財用富饒苦謂逼迫心形樂謂諸根適悅然愚智約性貴賤約位貧富約資苦樂約受亦應言吉凶壽夭妍媸病健等觸類可推矣此皆人中品類不同言皆稟於天由於時命者儒宗泛說多止天命時與命皆數也論語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後約原始反終。
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虗無。
天地者儒宗所歸虗無者老氏所復道經云夫物芸芸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云云)言萬物既稟天地元氣而生如草木依根而得榮茂死則復其本始如草木凋落精脉還其本根是復其所稟之性命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