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即五蘊覺猶執也即前云妄執遷流也謂五蘊不堅實眾生執堅實故次句云深住於顛倒也。
離煩惱者煩惱即根本煩惱所惱即隨煩惱根隨皆離即得最上菩提故圓覺云離幻即覺以菩提翻覺耳。
五止中性相俱泯者相泯釋當相即空性泯釋相盡心澄體周法界謂絕諸對待也。
入無入相下謂無能入所入之相名為真入即同清涼云冥於心體曰入華嚴下晉經寶王性起品文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虗空謂寂寥虗曠冲深包博也。
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
入諸無相定即觀之止也。
見諸法寂靜即止之觀。
常入平等故謂不取真不葉假也。
敬禮無所觀謂靈明性體一相無相也又尚無能禮之凡豈存所禮之聖故圓覺疏第七實相禮云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以文殊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鈔釋云入佛境界經中文也上之三句亦取圓覺疏意以一心三觀釋之一切眾生無不在如來境界中者大疏云凡厥生靈皆含佛智更無可入者淨名謂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此同清涼云入者了悟解達之名也。
如人迷下舉喻合法二科皆用起信會相入實依覺成迷二段論意今亦依彼釋之論曰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即會相入實也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論云若離於方則無有迷即依覺成迷也。
眾生迷故下論云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之動念心實不動即會相入實也。
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論云若離覺性則無有迷即依覺成迷也。
入與不入者言入約迷不入約悟一心法界無眾生迷無諸佛悟故云本來平等經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良有由矣。
起信下義涉兩處論文一心源無念二方便正觀論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即心源無念也論又謂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即方便正觀矣然觀中前後引論義涉兩處文勢皆然。
一照法清虗離緣止中謂真諦下釋照法真俗下釋清虗能緣下釋離緣心境不拘體融虗廓正示止門若發文駕義講者委陳下文多爾尋之自曉。
維摩下即淨名居士斥目連章彼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乃至法不屬因不在緣故然則推析因緣盖就觀門辨之今造詣止門故因緣雙不也。
二觀人寂怕絕欲止中謂五蘊和合名之為人蘊無主宰謂之寂怕絕欲者不執五蘊法也前文謂初止照法正顯法空此文觀人兼明人空蓋謂此也。
三性起繁興止中真如之法法爾隨緣通釋性起繁興。
萬法俱興法爾歸性別釋止義。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文含二意一證依體起用名為性起二證真如之法法爾隨緣天台釋云即是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皆從無住本立廣釋如彼要其所歸不出性起。
四定光顯現止中有本作錠錠即灯也今云定光法喻齊舉謂定能發慧猶灯現光。
白淨寶網下晉經云白淨寶網轉輪王新經隨好光明功德品云金網轉輪王疏釋云彼白淨寶但是所等則金網無失若取十地為清淨金網正同瓔珞經中以無畏珠寶而為輪相新舊二經並無萬字謂佛胸前作此字卍音萬以表因人位極智周具萬德耳。
體性明徹釋定光十方齊照釋顯現。
無思成事釋無念也。
雖現奇功心無念慮克示正義然以十地菩薩示初心修止者舉果該因也次文以眾生入此大止妙觀即舉因攝果也下文謂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皆明因果交徹。
七寶者一女寶二輪寶三珠寶四兵寶五藏寶六象寶七馬寶業性亦如是者隨好品中觀諸業性非十方來止住於心從顛倒生亦來處不可得也此文業性通諸善業。
不為二乘下大經云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之所覆故隱而不現即喻此修止菩薩不為二乘偏真外道邪見塵霧煙雲之所障蔽也。
五理事玄通止中[牙-(必-心)+?]隱[牙-(必-心)+?]顯者由幻相之事顯則理隱也無性之理顯則事隱也無性謂無質礙之性也。
[牙-(必-心)+?]存[牙-(必-心)+?]奪者由理存故奪事則理徹於事也事存故奪理即事徹於理也。
體周法界理玄也萬行紛然事玄也。
悲智雙融明其通義性相俱泯克示止門。
六觀中問準上義理即一體二用三徧四德然此敘義雙問不於入五止前發問者謂前文通敘入義已引起信為標準今就起六觀前為問盖引教雙答並通後學妨亦導起信之文意明始自一體終乎六觀皆憑馬鳴奧旨欲使學者推論明觀虗己求宗無取未習答中即起信對障明俱之文今依彼疏正兼二過釋之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即正治凡夫人法二執貪樂世間也)能捨二乘怯弱之見(即兼治二乘執五薀法見苦生怖也)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即正治二乘狹劣之心令觀眾生起於大悲也)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即兼治凡夫懈怠之心令觀無常策修善行)華嚴下即出現品釋悲智無礙行金翅闢海喻也善見云迦留羅者能啄破三千尋圍即金翅鳥也如經說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大止妙觀者大經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止即妙觀)智慧了境常三昧(觀即大止)遠公禪經序云禪非智無以窮其寂(觀即大止)智非禪無以深其照(止即妙觀)而搏取之喻即智之悲也而為兩翅翅即翼也止觀相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