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註華嚴同教一乘策
宋 師會述 希迪註
註華嚴同教一乘策一卷(并序)
武林沙門 希迪 註
同教策者法真大師天縱機先才懸世表。既堅綜其指。廼虗洞於玄。非為私於己焉。實欲公於萬世以救其弊也。由是深存遠慮。以 (矢)其謀。使華嚴宗大成者哉。(希迪)不敏。學而習之。略折幽微。叨申短注。雖無益於教。然其用心亦已至矣。冀毋罪焉。
時嘉泰改元之明年正月一日 希迪 謹序
華嚴同教一乘策
住善住法真大師 師會 述
問。華嚴大宗。唯同別二教。(〔太〕曰。一乘義者。分別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等。釋曰。斯則乘為兩種。教立二門。故云唯同別也)別義講解多同。(同謂唯一別教)但易簡特異。而多不從。(獨易簡說能弘義門教門三種之別。而多不從者。楊子云。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若同教一義。或曰三種。(此即易簡。言三種者。一融會同。二和合同。三義相同)或曰四門。(此指會解。言四門者。一三一和合同。二同泯二乘同。三義類相似同。四同成一教同)言小異。大義不差。(頥菴謂。善住自指。若然者。同彼會三。故云小異旨意是一。故曰不差)而學者二三不知孰是。請諸少俊。愽採祖文。示其所歸。當公論是非。不可私其所黨。至祝至祝。
其一言通目。(內章具云。又言同者。眾多別義。一言〔通〕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等)隨別取一義。(內章又曰。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一義。餘無別相。故言同耳。釋曰。地論云。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佛法。為一緣起)并同別中。各說同別等義。(各說同別者。具云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為一中多。即是別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為據機別。即是別也)非諸方所諍。不必辨也。
章初一別教。二同教。易簡釋曰。後同教門。直就法界本末融會。故下章云。此同教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
評曰。此中引文不盡。(次云有其二門等)復錯亂宗因。(以宗為因。故云錯亂。如焚薪說)自言此是能弘門。非被機之教也(華藏若了一同一別。必不出此言也。書曰。若網在綱。有條而弗紊)。
迎福釋曰。此乃三一合說。則三乘一乘和合不異。又注曰。此約三一具。故名同。又揀非海具百川等。(云云會解注云。以初義具三一乘故。少異全收。以全收必約海具百川。故說少異。具三一。故。以法華為同教也)至相釋曰。經云。會三歸一。故同也。(問復入二章曰。會三歸一。乃教相也。豈將作同字之訓義哉。今云。至相釋曰。何耶。答。此約釋義。彼約釋文。不相違也)多義如彼。(妙趣章)又曰。今以理求通之。與同別趣也。今從至相(孟子曰。所願則學孔子也。又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評曰。易簡將彼別教。此對同之別。(易簡曰。妙趣章云。別於三乘。故名別教)今取彼同。示此對別之同。義無舛也。(大師親謂。義豐〔勒〕成。例釋甚當)迎福亦曰。別義皆同。則亦與矣(會解第八云。別教名義。諸祖皆同。與者許也。語云吾與汝弗如也)。
清涼總相會通中。或分為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大經疏二云。中間三教。存三泯二別。故開之為四。一別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四別教一乘。如華嚴等)。
易簡釋教章攝益中同教一乘云。此即三乘一乘和合。屬同教攝。前別教一乘即是圓教。權教三乘即是始教。同教一乘即當終頓。故清涼玄文云。三同教一乘如法華。演義釋曰。即合終頓二教也(同教唯一。勢多變態。諒乎攝益。於五教中。前四當三乘教。後一當別教。三一和合當同教。今配分四。幾許誤哉)。
評曰。此師又指。此乃別教所不揀者也。(易簡曰。終頓二教亦是一乘。非此所揀)又曰。終頓二教。文雖不揀。常自逈異。(次曰。以華嚴中唯圓融具德故。至下教義攝益中。分為三類。一別教一乘。二權教三乘。三同教一乘。斯與終頓自別)故此指云。即當終頓。非圓教也。決擇其意中。亦曰終頓非後教也。餘義不錄(即當等者教門與義相為二也)。
迎福會解曰。要終頓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乘也。注曰。此約終頓二教。泯二是同。非即合終頓為同也。正約終頓同無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又次義中注。若終頓自相同者。漸頓有異。安得是同。又曰。不是合終頓為同。但約同泯二。故名同也。又曰。近人皆云。終頓二教合為同教。漸頓自殊。將何可合耶(會解第八)。
評曰。此亦非圓中之同。又非合終頓。是離之之存泯也。又將泯二是同。作同教得名所以。(已上按定其非)餘義可知也。如講時所辨。
清涼釋曰。始教存三故。別為一教。終頓泯二是同故。合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終頓二教也(演義抄第六)。
評曰。此乃泯二是同。出合為一教之所以。(文義煥然。宗因允當。清凉曰。仲尼傾蓋。伯牙輟絃。亦藉形聲矣。不面而傳。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