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唐 宗密述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圭峰蘭若沙門 宗密 述
將釋觀文大分為(三)
初解首序述一部之提綱(二)
初釋序題(二)
初明所述序題(注) 二明能述之人(歸)
二明序義(二)
初正釋序文(四)
初明法界顯所詮理深(三)
初總標所宗法界(二)
初總標(法界) 二辨相(從本)
二明相用以顯難思(無有) 三約觀心重明玄妙(非徵)
二歎華嚴明能詮教勝(二)
初明眾生迷惑為發起因(二)
初明眾生迷惑(甚矣) 二辨迷惑之相(身反)
二如來大悲觀機設教(二)
初明如來悲歎(故世)二明為說深經(三)
初說經令悟(於是) 二歎德令欣(故此) 三總結經勝(真可)
三集觀文之所以(二)
初顯經深難悟(然此)二藉觀門通釋(二)
初明正設觀門(於是) 二顯觀門勝益(使其)
四明注解之因由(二)
初彰觀門深妙(然此)二明要茲注解(三)
初明注解(於是) 二顯勝益(使人) 三舉喻顯(朗然)
二通釋疑難(二)
初問答通釋(三)
初約經通釋(二)
初大經繁廣乖理門(二)
初定宗(或問) 二正申難(世尊)
二華嚴稱性相應答(三)
初以理通釋(三)
初明性德普周(答曰) 二明稱性說經(故如)三顯德用難思(三)
初能辨圓融(故佛) 二約悟顯玄(證此) 三以注通妨(世人)
二反悟迷倒(由是) 三結答前問(然則)
二約觀通釋(二)
初經廣觀略相違問(三)
初定宗(問曰) 二申難(今數) 三縱奪重難(若觀)
二經廣觀略相應答(二)
初正答前難(四)
初舉喻(二)
初正明(答曰) 二反顯(不登)
二法合(三)
初合宗廟京邑(故法) 二合國經(明因) 三合高臺(觀)
三正顯相應(故欲) 四結答前問(夫如)
二明三重所以(二)
初問(然則)二答(三)
初明真空觀(二)
初約所被機以明設觀因由(答曰) 二約能對法以顯觀門勝益(於是)
二明理事無礙觀(二)
初明所因(菩薩) 二顯勝益(使觀)
三明周遍含容觀(二)
初明所因(菩薩) 二顯勝益(使觀)
三約注通釋(三)
初通略注無益(二)
初注文太略無益問(二)
初定宗(問曰) 二申難(今略)
二略注生智為妙答(五)
初通標觀門為略注之因由(答曰) 二以智造玄明廣釋之無益(但應) 三約題辨義顯非廣釋(且首) 四出其所以正明略注(然不) 五總約名題結答前問(夫觀)
二縱奪除疑(二)
初呈疑(問曰) 二通釋(答)
三躡跡通難(二)
初難(問曰) 二答(答)
二疑盡悟圓(惑者)
二釋本文明三重之玄妙○ 三明略偈彰觀行之甚深○
○二釋本文明三重之玄妙(二)
初釋題目(二)
初釋注題(二)
初所注之題(注) 二能注之人(圭)
二釋觀題(二)
初明所集觀題(修二)
初釋能修(止)二明所修(二)
初明所依經(三)
初標(所依) 二釋(大者) 三料揀(略無)
二明能依觀(三)
初明所觀法界(二)
初總標所宗(清涼) 二別彰義類(然心)
二辨能觀之智(情)三能通之門(三)
初明三重所以(除事) 二躡迹通妨(若獨) 三結歸三重(此三)
二集觀之人(京終三)
初明化迹(姓杜) 二辨宗承(是華)三集觀因由(二)
初所集境(此是) 二結成所集(遂於)
二釋本文(二)
初分章(真空)二正釋(三)
初真空觀(二)
初總標(第一)二別釋(四)
初會色歸空觀(二)
初標(就初三)
初略科判(前三)二料揀前三(四)
初明斷空(前三)二明實色(四)
初總明(二簡) 二別釋(言) 三出所以(約情) 四會通(然此)
三雙簡(三雙) 四總會通(據義)
三會寶性(寶)
二釋(四)
初簡斷空(四)
初標(一色) 二徵三釋(二)
初釋上句(色不二)
初明斷滅(四)
初通釋斷空(斷空) 二別顯(此有) 三結成(今簡) 四引證(故中)
二約人顯法(二)
初正明(然外) 二引證(故肇)
二釋下句(以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