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等。演義釋云。即合終頓二教也(差當云。善住舉此不辨非者。意在正破會解。然易簡引玄文。證攝益中同教一乘。且教章終頓屬三。玄文終頓屬一。引一證三。故不足辨也)。
評曰。此師又指此乃別教所不揀者也。(易簡云。中間三教雖皆為三人所得。終頓二教會泯歸一同得佛果。即是一乘。始教三乘。修因各異。獲果亦殊。此唯三乘局於權教。今此對辨三乘。乃獨始教權門也。彼自難云。華嚴一乘逈異諸教。何故特揀權教三乘。答。今此文意蓋為學法相者。不信大乘之外別有一乘。權實混和。故辨差別。終頓二教亦是一乘。非此所揀)又曰。終頓二教文雖不揀。常自逈異。(易簡云。終頓二教同得佛果。即是一乘。既謂一乘。却云常自逈異。且露地牛車。乃四乘之一。奚有異哉。三世諸佛無不說此四乘法。一者聲聞乘。二者緣覺乘。三者菩薩乘。四者佛乘。是謂四乘。且西域東夏。前後聖賢。所有章疏。除開人天。亦只說此四乘法。且如今家五教。教雖有五。乘唯四門。廣如乘教開合中辨。況至相賢首。說圓教為一乘。亦只當彼第四佛乘。清凉圭峯說後三教為一乘。亦只當彼第四佛乘。豈有異哉)故此指云。即當終頓非圓教也。決擇其意中。亦曰終頓非後教也。餘義不錄。
迎福會解曰。要終頓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乘也。注曰。此約終頓二教泯二是同。非即合終頓為同也。正約終頓同無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又次義中注。若終頓自相同者。漸頓有異。安得是同。又曰。不是合終頓為同。但約同泯二。故名同也。又曰。近人皆云終頓二教合為同教。漸頓自殊。將何合耶。
評曰。此亦非圓中之同。(迎福謂。從共教三。乘中分出。非圓中之同也)又非合終頓是離之之存泯也。(合成四教。離為五教。既云非即合終頓。即離之之存泯。之之者語助也。如莊子云。殺之之怒決之之怒之類也)又將泯二是同。作同教得名所以。(迎福又自注云。不將泯二。為得名所以。更用何耶。又引合始終。為漸教得名之因。今返問之。清凉曰。始教存三故別為一教。且始教存三。還用何教合耶。豈亦得名乎)餘義可知。如講時所辨。
清凉釋曰。始教存三故別為一教。終頓泯二是同故合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終頓二教也(演義第六前已具引)。
評曰。此乃泯二是同。出合為一教之所以。非同教得名之因由也。是故存三為一教。泯二為一教。與小圓為四。亦明曰。同教一乘即合終頓。與迎福有異。(迎福則曰。因由泯二。得名同教。玉峯謂出合為一教之所以。非同教得名之因由也)然亦各自建立。不必見疑。
又曰。約圓融不融。分成二種。即實教頓教並皆不融。為同教一乘(貞元一之上。下自具引。此約理事無礙揀也。問若一向不融。何異頓實。答曰。若入圓收。理事無礙。必有事事無礙。何以故。由彰其無礙等四門皆別教故)。
評曰。既曰不融為同。非泯二名同。不亦顯然乎。又此同教一乘。是合終頓。義亦明矣。
又曰。若自他相絕。則與眾生心同一體。故無心外也。不壞能所。故能知也。(大疏第十三之上)自解曰。此通終頓二教。但同一體。是頓教。兼不壞所知義。即是終教。若總取雙絕雙存。亦圓教中同教義也(演義四十一。連次上文云。六相圓融唯屬圓教。一乘之別教義故。同教之後。唯一別教。但離為終頓。合為同教。非別有能同同教也)。
評曰。既稱總取。合二教也。亦圓教中同。非離之之終頓。乃海具之江水安得不鹹。正同此間之同教一乘也(證今四教中同教也)。
密祖釋能所證義曰。能所無二。大乘終教也。能所俱泯。大乘頓教中證道也。(行願鈔第二云。二明能所無二者。則法性宗證道。謂大乘終教也。三明能所俱泯者。即大乘頓教中證道也)觀祖曰。以能所歷然證事法界。能所一相。證理法界及事理無礙相即之門。能所俱泯。證事理無礙形奪無寄門。存亡無礙。全證事理無障礙門。舉一全收。證事事無礙門(貞元一之下)。
評曰。能所存亡無礙。得非總取雙絕雙存圓中同教義乎。(演義四十四。四地厭分中文)是乃合前密祖之終頓也。(行願第二鈔。前已引二三兩門。即第四明存泯無礙。亦總取終頓二教也)舉一全收。證事事無礙別教也。此前更不立圓中同。又於終頓之後別有此門。義可見矣。
密祖釋理事無礙中至存泯同時。則曰。邐迤有此三重事理無礙之義方足。智者一一審之(行願第二鈔云。七舉第六門收第五門。明理事無礙。不壞不泯。即第。六門明不壞不泯。離相離性。即第五門明離相不異離性。此中亦明存泯無礙。第六明存。第五明泯。此二門既其同時。故無障礙也。乃至邐迤有此三重事理無礙之義方備。智者一一審之)。
評曰。即前觀祖。能所一相。所證事理無礙相即之門一重也。能所俱泯。證事理無礙形奪無寄門。二重也。存亡無礙。全證事理無障礙門。三重也。如次前二祖取之。第三重乃圓中之同。如日月矣。非合終頓乎(但將前地經疏鈔。并貞元疏。及行願疏鈔對看。皂白自分矣)。
觀祖釋事理無礙曰。會法性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