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為本生在佛家以戒為本故有三歸乃至菩薩戒然受五八十戒人如秉燭夜行所見不遠受小乘戒如月下遊雖未大明猶勝燈燭若受大乘戒如在日中無不曉了能摧八難能免八苦遠離生死具足二嚴四德圓滿降伏四魔(云云)。
第五發心者
先當繼念十方諸佛為所期果是故經云若能念佛得見佛心佛心復以慈悲為本慈悲乃以弘誓居先是故弘誓為菩提因(具足為說發四弘心)發弘誓已復加四心及成四弘誓一者觀於一切眾生如佛無異二如國王三如父母四如大家何以故佛為法王是所求故心佛眾生三無別故王居國尊親在家尊大家復為下類中尊生因中於果上想故若不爾者何能度人為度眾生立餘三誓又復發四種心一者所作功德與共二者願一切眾生過於煩惱生死大海三願共眾生通達一切諸經了義四共眾生至於菩提此亦四弘之別名而以利生為本故并俱於眾生起想以四弘誓利生為本既發心已三業清淨猶如明鏡內外清徹堪受淨戒以此戒品具足三聚三聚徧收一切法故。
第六問遮者
既能發心建立行相行相不出自行化他自行故上求利他故下化汝等既知發心之相堪能成就滿足四弘此但現在身心發趣若有遮難戒品不發梵網經云若有七遮不應為受我今問汝當如實答若不實答徒苦自他無所尅獲虗稱菩薩則為欺誑一切眾生負心誑佛枉受利養汝不曾出佛身血不(應答云無)不殺父不不殺母不不殺和上不不殺阿闍梨不不破羯磨僧不不殺聖人不若無七遮堪得受戒應起專注心發慇重心今此方欲汝等授戒發戒品心若能專志如仰完器則有所尅一念差違猶如覆器必無所成然此戒者無有形色而能流注汝等身心盡未來際成就大果而於爾時無所覺知尚若有形入汝身時常作天崩地裂之聲故須繫念不得餘覺及餘思惟(須具為說緣境為發戒緣也)。
第七正授戒者
先略示三相次正授戒言三相者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應須廣辨三聚廣狡偏圓之相以作行者期心之本若不爾者秉法不成小乘亦有三聚名故次正秉法者應語言汝等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行當成現在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當來作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不(三問三答)第一遍時應語言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玅戒法悉皆動轉不久應當入汝身中第二徧凡次即語云此玅戒法即從法界諸法上起遍虗空中集汝頂上微妙可愛如光明雲臺第三遍初復應示言若更一遍此玅戒法入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納受戒法不得餘覺餘思令戒不漏第三遍已語言即是菩薩名真佛子故大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
第八證明者
戒師應為受者作白言獨弟子(某甲)仰啟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於此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大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佛像前有數多弟子來於我所求受菩薩戒竟我已為證明唯願諸佛為亦作證明(三說)請諸菩薩亦如向說(三說)。
第九現相者受者
既有三品之心相現亦有三品不同所謂凉風異香聲光明種種異相於十法界此相現時彼諸菩薩各問彼佛何因緣故有此相現彼佛答彼菩薩言此相現(某方某界某國某處)有眾多佛子於師處三說求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為作證故有此相彼諸菩薩各各歡喜咸相語言於如是等極惡處具足如是猛利煩惱惡業眾生能發如是極勝之心甚為希有深生憐愍乃於汝等起於堅固梵行之心十方菩薩尚發是心是故汝等宜應至心守護禁戒不惜身命勿令毀犯上品相者上風上香光明等中下准此唯佛能了餘無能知。
第十說相者
謂略陳持犯猶如聲聞略說四夷故大乘略陳十種以從易持難識者說應先為說此十總名波羅夷者此是梵音此土往翻名他勝處善法益已名之為自惡法損己名之為他若惡法增損害善法名為佗勝處然論持犯乃至有命一針一艸等皆名持犯今從易識妨損處深故隨說之(云云)。
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第一)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穽與人非人藥施設方便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
(第二)若自盜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第三)若燒若埋若壞色如是五大五塵若淫人男女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行(第四)若非真實非己有自言得禪得解脫得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鬼神來供養我(云云)(第五)若酤諸酒乃至(第六)若說出家在家菩薩言犯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第七)若自讚己真實所得并毀出家在家菩薩言犯十重中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輕罪(第八)若慳法慳財有來求者法不為說一句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艸反生罵辱(第九)若瞋一切出家在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鬼畜懺謝(第十)若謗三寶若增若減若相違若戲論下至一句(一一文若初若後皆初至戒竟後從非真并同初句)。
第十一廣願者
上來受戒但是起行菩薩之儀利他為本是故更須以願加之師應教言弟子(某甲)等願以懺悔受戒發心所生功德迴施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眾生未離苦者願令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者願令發菩提心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善未集佛法者願集佛法樂利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