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终南家业-宋-守一-第16页

後心齊耶。又云。菩薩有三種。一者。凡位。二者。聖位。從初發心。訖十信以還。並是凡位。十解以上。悉屬聖位(十解即十住也)。方便位中。三性圓修。前後文煩。不暇具舉。則見南山圓觀。及本論文。豈為無據。至於行位淺深因果次第。不無其例。如華嚴等經通披圓別兩機。及別行位。多從次篇彼疑云。南山通他難者(見敬儀真俗篇撫掌大笑等文)。斯吾祖於歸敬儀始從發心。下凡便令真俗並觀。有違論中登住方修之義。故便他難云。吾聞真俗並觀。登住方修。如何下凡。僭他上聖等。答。唯識通四位。在凡不學。何有克聖之期等。疑家云。南山難實未知者。意謂彼難。以深位所修。中道唯識。而難南山發心並觀。立義太高。反自答云。唯識四位。凡聖通學。若通凡者。則願樂空有唯識。正當地前人修。何須立難。是為南山難實未知。若然者。非唯難意未知。抑且自違發心並觀之義。今謂疑家。一則未曉論中圓修則登住修真。鈍修則登地修真。儀文難意。乃取論中圓義登住。真俗並觀。而難南山所立二乃錯認。答文凡局三賢。聖乃初地。故有未知之誚。然不知儀文初後心齊。及發足並修等。則信住已前。便令真俗並觀。故云。在凡至於登住。破惑證真。故云克聖。如此釋通。非唯知其難意。亦且立觀有據。請細披文。其理自見。
  唯識通四位疑。問若云通四位。繩智既滅。入真實觀。則但通達真如理境。於唯識智滅而不起。故論云唯識亦滅離。若云不通。論并祖文云唯識通四位。又所言唯識者。為召能觀耶。為召所觀耶。
  決云。此有二義。一者能觀觀體即是中道。唯識亦即一實境界。不論機之利鈍。莫非以此開解。依此起修。故通四位。如論云。一切法實唯有識。以識為相。真如為境。依此境界。隨聞信樂。入信樂位。占察經云。依一實境界。修信解等。二者利智圓修中道。唯識妙觀。貫於初後。故云通四位。前答略引。可以自明。彼引論文唯識亦滅離。為難者。此乃論文歷別修義。願樂位中。以依他照分別。如見繩似虵達依他是識則了虵是妄。繩乃是實。若智圓觀妙。則似唯識及繩智皆滅。唯以中道唯識妙觀。契中道唯識妙理。據此鈍修。雖觀分似真。皆名唯識。不妨唯識之名。通於四位。文云。唯識滅離者。乃飜依他性。為無生性。入真實性。乃去似入真。無違唯識也。
  唯識修相疑。問本論明修唯識觀。則用無分別智。其智相皃。自有五種。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故。四離色自性故。五於真實義不異分別故。未審離此五義。畢竟如何。
  決云。且無分別智。離此五義。唯一平等。實相妙惠。成因感果。莫不由此。若非此智。何以徹無明之邊際。見法界之源底者乎。今更依論略舉修相。初願樂中。正觀意言分別。以四尋思觀。了別六塵。次四如實觀。伏滅塵想得入唯識觀中。先以依他性。遣分別性。次以真實性。遣依他性。如論云。如此菩薩。由入似義。顯現意言分別。故得入分別性。由入唯識義故。得入依他性。若捨唯識想已。是時意言分別。先所聞法熏習種類。菩薩已了別。伏滅塵想。以一切義中。由無分別智。證得住真如法界。至此願樂位滿。次入見位。所以先得無別智。由通達真俗。故今於此位。深行福惠。真俗並觀。然入唯識三無性中。真如智境。非散動故。顯入此觀。乃有三義。一真境。二奢摩他。三毗鉢舍那(論云大乘中五百定等。名〔奢摩他〕如理如量二智。名〔毗鉢舍那〕)。以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而為依上。故世第一最後。一剎那定。由先了別無相性故。更思量所緣。既無能緣。必不得生。由此了別。故能伏滅。唯識之想。唯識既滅。從後剎那。更進一念。即入初地。論問云。由無分別智滅障。立因得果。故入唯識觀。入觀後無分別。後智其用云何。答。若依無分別智。正說諸法因果。無有功能。以此智無分別。故須用後智。菩薩於諸法中。自無顛倒。如自所證。亦能為他。說諸法因果。為得此二用。故修後智。已上見道竟。次入修位有究竟位。由前通達真如。欲成三種佛身。更踐十重法界。二智雙明(無分別智并的得智)。三慧研習(聞思修也)修慧生起。如理如量。二智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後。所得奢摩他。毗鉢舍那。寂靜無倒。由後所得舍摩他。毗鉢舍那智。於無量數。百千俱胝。大劫中。數數修習。故得轉依。由轉依故。菩薩作心云。我今必定。應得三種佛身。自他兩利。更修加行。兼行十波羅蜜。盡破十種無明。顯唯識之究竟。見法界以圓明。萬德備嚴。三身並顯。略言如此。餘見論文(上且約次第。若論圓修。初後皆妙。如上已示矣)。
  相空分別空疑。
  問相宜觀。與分別空。為同為異。若云同。相空是小菩薩所行。乾慧等位修之。唯識空。即大菩薩所修。信住行等修之。彼此門異。根分大小。豈可混濫哉。若既同者。何勞立相空觀耶。又於唯識中。開方便空。立為一位者。亦何不開依他。立為一位耶。若云不同。二空名義。無不同故。天親釋論。而會者乎。
  決云。只緣他宗。判相空觀。即願樂位。収地前四十心人。致芿師有此疑也。然不知疏云初淺滯教。謂境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