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终南家业-宋-守一-第2页

西湖。而道聞西竺。廣明圓行。妙演觀文。辨析淺深。輝映今古(守一)。沗繼學徒。謾尋文相。愚情有擁。略義伸明。仍決異傳。少資己解。自愧斗筲量窄螢焰見卑。雖竭精誠。焉能盡理。猶塵露之於山海。故題曰三觀塵露者矣。大分四科。
  初引本文  二略敘釋  三示立意  四決異傳
第一引本文
事鈔(懺篇)云。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故攝論云。唯識通四位等。又(事鈔沙彌篇業疏受戒篇)同云。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者。小菩薩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相(業疏云觀事是空等)。三者。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又業疏(懺篇)云。小乘極處。人法二觀。對我觀析。唯見是塵。對陰求之。但唯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為空也。大乘極處。空識為本。初淺滯教。謂境是空。了境本無。性唯識也(淨心誡觀歸敬儀。廣明理觀。故不盡錄)。
第二敘釋
分二。初敘略意。詳上諸文。莫不以三位極理。示於觀體。至於心境行相。在文皆略。備載攝論。及道整禪師凡聖行法。當時盛行。是故諸文。並指如彼。整師之文。近世已亡。攝論之義。晚學難曉。靈芝諸記復指天台摩訶止觀是可投心。良由此宗疏鈔正明持犯。定慧資修。理須旁示。恐亂宗途。故不繁廣。
  次釋文相。就文分三。即境理人也。
  一者。示境。三觀皆云諸法。及云觀事。若對機見。須分廣狹。前之性空。小機見狹。六凡五陰。為諸法也。後之二觀。即指十觀。該及三世。為之諸法。又復動心即事。有念皆法。諸法及事。通收內外。至於取境成業。無過妄計。前二云我人。後一云意言。皆妄計也。捨疏就親。正指妄計。為所觀境。故記云。三理照之。乃知顛倒但有妄計。又云。但破妄計。又云。謂觀念性等是也(上示境竟)二言理者。理即觀體。亦諸法體。若就文指。即性空。相空。無我。及唯識是心等是也。雖分節文相。有境理之殊。其實句義連綿。諸法即理。不可分異。須知諸法唯是一心。究竟圓明。平等一相。妄計自障。貪著輪迴。如來隨機。或說諸法皆空。或謂唯一實相。小乘機劣。認空為極。其間鈍者。推析法性。方見空理。利者體法即空。後大乘中。然有一類。雖發大心。未窮心本。亦但認空。以為極理。了相即空。與前為異。志願弘大。故云菩薩。修唯識者。不無利鈍。鈍者別修。從假入空。方達中道。利者圓入初後一如。因果皆妙。後更引明。
  問。性相二空。唯空人我。兼空諸法耶。鈔文但云無我。不言法空。請為明之。
  答。文中具明。何不詳耶。初云諸法性空。此空法體性也。復云。無我即空。我人執性也。次云。諸法相空。此空法體相也。復云。無我即空我人執相也。又云觀事生滅法空也。知無我人。人空也。是則性相二空。具兼人法。業疏甚明。記文更顯。又復人法之義。諸文廣陳。學者自知。茲不繁累(決異傳中又略釋之)。須知在境為人法二執。在觀為人法二智。在理為人法二空也。
  問。性相二觀。鈔文皆云生滅。如何分異。
  答。初則見相如實。從緣生滅。次則見相如幻。空花水月。虗生虗滅。初則生滅是實。次則生滅是空。故業疏云。觀事是空者。是也。文云。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之二句。即是三諦圓融。中道妙理也。塵即諸法。皆六塵故。對於凡小。不了心源。故云外也。本即元本。無乃理體。實謂不虗。唯乃訓獨。本實二字。顯知其的。今作三義。釋此二句。一克體釋。一切諸法。從本以來。若體若相。泯跡亡形。究竟如空。微妙莫測。即一真如。無非實際。故云外塵本無。蓋是。唯心本具。全心發生。法法皆心。塵塵即識。究竟指示。故云實唯有識。識是圓理。體亦本無。是則無即是識。識即是無。且就諸法體上。強言於無。諸法相上。假立言識。無乃識之體。識乃無之相。不即不離。復不思議。故言妙深也。二遣情釋。言本無者。遣著有計。本無雖空。空非偏空。有識假立。即是妙有。不著二邊。不離二邊。即是中道。故云妙也。三修顯釋。據梁攝論方便位中。先以依他性。遣分別性。見一切塵。空然無體。但有意言分別。故云外塵本無。翻分別性。為無相性。此中言無。但見塵空(即空觀成)。依他性體。雖是唯識。申智未利。但見似像。以真實性。遣依他性。真實性漸顯。依他性漸消。然後一切法。似名似義。及似唯識。無所從生滅。意言分別。得無分別智。翻依他性。為無生性。此中言無。正示識體。(乃假觀成)真實性體即實相。本無可翻。欲顯體妙。翻無性性。言無性之性。顯空即識也(即中觀成)。此方顯出。唯識圓妙覺。方見極圓。上論次第。非今立意。真俗並運。空假即中。三性圓修。初後俱妙。是今宗旨。如下更明。
  問。文唯二句。何見三諦圓融。三觀圓修之義耶。
  答。外塵本無。即是真諦。亦即空觀。實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