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終與大乘。其語雖異。其義實同。不可纔逢此說。便向教相上求。葛蕂裏走。須知三聚大乘。全體是何。嗟乎學者。動經年臘。無箇入頭。由於謹切提示之言。不能留心用意。甓鷄捕雀。徒自啾啾終無大見。沉屈己靈。抑絕宗旨。實可痛傷。問。言前緣者。指何為前。答。今決隨行。望受為前。問。前云境緣。今但云緣。未詳何意。答。前文論受。受必假境。今明隨行。唯指制法。故但云緣也。
疏又云。大小俱心。律儀不異。上句即前智知境緣。本是心作。等義。下句。即前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等義。前決境緣。小法實唯一心。與大無別。又決此行即攝律儀。清淨心也。則顯大小教門。體無有異。疏指出家學本。即唯識妙觀。顯教觀相須。方成圓受。究竟一如。問。記云為成本宗分通義者。此意如何。答。本宗分通。亦通佛乘。與圓無別。但教囑小。不可混濫。故須別立。扶而成之。若爾。本宗分通。可立圓成。有宗無大。圓不可會耶。答。此文且據今受。又是所承。而云扶成本宗。通圓空有。諸文甚明。無足疑矣。又復纔成本宗。便成有部。何以故。蓋空能兼有故。嘉熈庚子冬。日山出。
四諍要論
問凡情迷倒。諍競千差。何為四種。而能攝盡。
答。君子小人。諭義爭利。世分善惡。出家入道。與世懸殊。諍因名利。非教所被。縱有諍論。捨於教行。餘何所評。惑為教相而生。或因舉治而起。或犯罪懺評有濫。或秉法被事乖差。以斯四種。攝無不盡。察病立教。數極於此。
問。四諍七滅。病小藥多。何相當之有。
答。大聖觀病設藥。必無差濫。病分輕重。故九品之不同。藥有總通。故分對而無爽。戒疏贊云。病藥觀對。機用權儀。得非是乎。
問。諸文或云七藥。或謂七滅。藥滅互舉。其義若何。
答。藥從服食。調治得名。滅據藥行。病差立號。故義鈔云。毗尼名滅。以無為體。若對經文。現前等七。名藥也皆云。毗尼即滅也。
問。七皆云藥。即法也。皆云毗尼。毗尼名滅。未審此二。與現前中法。與毗尼。何分同異。
答。現前中法與毗尼。與下六同。諍起雖異。至於用滅。無非五現前三現。今更明下六中。藥法同異。憶念。不癡。罪處三種。藥即是法。如義鈔云。憶念等三。法藥同體。是也。自言治者。若對下品。藥只即法。但取自言。即滅於諍。無別法故。若對中品。法是揀人單白。藥即自言也。多人語者。法即羯磨。藥取多語。草覆一種。法藥同體。如下對品。更細明之。
問。法藥同異。於斯略悉。法滅先後。其相如何。
答。如前義中法藥同者。滅亦無異。法藥殊者。法先滅後。如言諍上中及犯諍中品法。是單白必在先作。後用教評。或取多語。或取自言。諍方滅也(上略決法藥滅三種。下詳示分品用藥及生事諍)。
問。言覓犯三。約何分品。
答。覓諍三品。能諍為下。狂犯為中。具犯為上。詳斯一諍。約境分三。言犯二諍。據在臨時。酙酌諍情。分上中下。用藥始之。如義鈔云。覓中三品。上中下定。言犯二諍。執情流轉。不定用藥無準。是也(上明分品。下示隨品用藥)。
問。言諍三品。用藥如何。
答。下品情輕。三現即滅。諍情既輕。不須集眾。但一二德人。喚兩諍人。面對各敘(人現)。德人引教證勸(法現)。既引教證。是非可見。諍情即息(毗尼現也)。由彼諍者。闇教成競。教旨既明。疑暗自遣。當知此中。法藥體一。義不無異。軌度不濫。名法。勸諭調治。名藥。若對法滅。軌用調諭。並囑於法。教明諍息。故為滅也。中品言諍。情是次重。須眾同詳。眾混智愚。或雜持毀。難伏前人。先作一白。揀集智人。後作一白。出彼破戒。不誦戒等。却喚兩爭。面聚各敘(人現)。德人引三藏教。詳而評之(并上單白并法現也)。引教明白。判息諍情(毗尼現也)。既須作法。六和無乖(僧現)。既秉羯磨。應須法地(界現)。
問。戒疏云。法現須僧作法詳評。毗尼現前。須用羯磨有德同評。又義鈔云。五中法指羯磨。又云。羯磨判滅。名毗尼。疏鈔二文。法與毗尼。語似相濫。如何明之。
答。若約進用。法先滅後。若以義詳。羯磨揀德。即兼滅義。後正滅時。乃彰法用。故得法滅。文義互舉。如義鈔。法與毗尼更無別體。軌用名作法。能滅名毗尼者是。
若爾。法現一種。正指何法。
答。準義鈔云。法者揀集智惠羯磨。藥者正用三藏教法判者是也。(文)據此法藥雖殊。義類是同。并囑法現。斯二力行。諍息無處。名為滅也。
問。以滅是毗尼。分判為毗尼。今五現中。正取何義。
答。戒疏云。毗尼現前。有德同評等。斯取分判義也。義鈔云。毗尼者。勿不皆是。諍無之處。此取滅義也。義鈔又云。羯磨判滅。名毗尼者。此雙取判滅義也。上品言諍。兩朋相援。應集屏處。先作一白。揀集智人。破戒無德。作法出之。評量兩諍。誰是誰非。然後公集一處(僧現前也)。喚兩爭人。面對迷情(人現)。白二羯磨。差行壽人(法現)。顯露覆耳。三種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