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眼。而胸衿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协家虽贫素,而修饰边幅,非车马未尝出游。湘东王出镇荆州,以爲记室。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与协同名,才学相亚, 府中称爲二协。舅陈郡谢暕卒,协以有鞠养恩,居丧如伯叔礼,议者甚重焉。又感家门事义,不求显达,恒辞征辟,游于蕃府而已。卒,元帝甚叹惜之,爲怀旧诗以伤之。
协所撰晋仙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行于世。其文集二十卷,遇火湮灭。子之仪、之推,并早知名。
纪少瑜字幼瑒,丹阳秣陵人也。本姓吴,养于纪氏,因而命族。早孤,幼有志节,常慕王安期之爲人。年十三,能属文。初爲京华乐,王僧孺见而赏之,曰:“此子才藻新拔,方有高名。”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
年十九,始游太学,备探六经,博士东海鲍皦雅相钦悦。时皦有疾,请少瑜代讲。少瑜既妙玄言,善谈吐,辩捷如流。爲晋安国中尉,即梁简文也,深被恩遇。后侍宣城王读。当阳公爲郢州,以爲功曹参军,转轻车限内记室,坐事免。大同七年,始引爲东宫学士。邵陵王在郢,啓求学士,武帝以少瑜充行。
少瑜美容貌,工草书,吏部尚书到溉尝曰:“此人有大才而无贵仕。”将拔之,会溉去职。后除武陵王记室参军,卒。
杜之伟字子大,吴郡钱唐人也。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父规,梁奉朝请。之伟幼精敏,有逸才。年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其早成。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
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仪注。勉以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乃啓补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抄撰群书,各爲题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伟爲序。后兼太学限内博士。
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时乐府无孔子、顔子登歌词,令之伟制文,伶人传习,以爲故事。再迁安前邵陵王刑 狱参军。
之伟年位甚卑,特以强识俊才,颇有名当世。吏部尚书张缵深知之,以爲廊庙之器。陈武帝爲丞相,素闻其名,召补记室参军。迁中书侍郎,领大着作。及受禅,除鸿胪卿,馀并如故。之伟求解着作,优敕不许。再迁太中大夫,仍敕撰梁史,卒官。文集十七卷。
顔晃字元明,琅邪临沂人也。少孤贫,好学,有辞采。解褐梁邵陵王兼记室参军。时东宫学士庾信使府中,王使晃接对,信轻其少,曰:“此府兼记室几人?”晃曰:“犹当少于宫中学士。”当时以爲善对。
侯景之乱,奔荆州。承圣初,除中书侍郎。陈天嘉初,累迁员外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掌诏诰。卒,赠司农卿,諡曰贞子。
晃家世单门,傍无戚援,而介然修立,爲当世所知。其表奏诏诰,下笔立成,便得事理。有集二十卷。
岑之敬字思礼,南阳棘阳人也。父善纡,梁世以经学闻,官至吴甯令,司义郎。
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爲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顔、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顔、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升讲坐,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从横,左右莫不嗟服。仍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十八,预重云殿法会,时武帝亲行香,熟视之敬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即日除太学限内博士。寻爲寿光学士、司义郎。太清元年,表请试吏,除南沙令。
承圣二年,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时萧勃据岭表, 敕之敬宣旨慰喻。会魏克江陵,仍留广州。陈太建初还朝,授东宫义省学士。累迁南台书侍御史,征南府谘议参军。
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爲醇儒。性谦谨,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每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十一年卒。有集十卷行于世。
子德润,有父风,位中军吴兴王记室。
何之元,庐江灊人也。祖僧达,齐南台书侍御史。父法胜,以行业闻。
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梁天监末,司空袁昂表荐之,因得召见。累迁信义令。其宗人敬容,位望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识者以是称之。
侯景之乱,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人庶抗表请无行,王以爲沮衆,囚之元于舰中。及武陵兵败,之元从邵陵太守刘棻之郡。俄而魏克江陵,刘棻卒,王琳召爲记室参军。及琳立萧庄,署爲中书侍郎。王琳败,齐主以爲扬州别驾,所居即寿春也。
及衆军北伐,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齎书召之。之元始与陈朝有隙,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遂随咸至湘州。再迁中卫府谘议参军。
及叔陵诛,之元乃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