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新置。
从政郎
修职郎
迪功郎以上政和更定,并系选人用举状及功赏改官。
通仕郎
登仕郎
将仕郎以上系奏补未出身官人。
武阶
武阶旧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行正、副亦然,于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绍兴,始厘正其序。
太尉
通侍大夫
正侍大夫
宣正大夫政和新置。
履正大夫政和新置。
协忠大夫政和新置。
中侍大夫
中亮大夫
中卫大夫
翊卫大夫
亲卫大夫
拱卫大夫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左武大夫
右武大夫以上为横行十三阶。
右并政和新置。内通侍大夫旧为内客省使,国朝未尝除人,自易武阶,不迁通侍沿初意也。转至中侍,无磨勘,特绋除。
武功大夫
武德大夫
武显大夫
武节大夫
武略大夫
武经大夫
武义大夫
武翼大夫以上系旧诸司正使,八阶。
正侍郎
宣正郎
履正郎
协忠郎
中侍郎自正侍至此,并政和新置。
中亮郎
中卫郎
翊卫郎
亲卫郎
拱卫郎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左武郎
右武郎以上,旧为横行副使,
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阶。
右自正侍至右武,旧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从绍兴厘正书。
武功郎
武德郎
武显郎
武节郎
武略郎
武经郎
武义郎
武翼郎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
训武郎
修武郎以上为大使臣。
从义郎
秉节郎
忠训郎
忠翊郎
成忠郎
保义郎
承节郎
承信郎以上为小使臣。
右并五年一转,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进武校尉
进义校尉
下班祗应
进武副尉
进义副尉
守阙进义副尉
进勇副尉
守阙进勇副尉以上无品,二校尉参
吏部,下班参兵部,以下并参刑部。
内侍官十二阶,并政和旧制。
医官政和既易武阶,而医官亦更定焉,绍兴因之,特损其额。旧额和安大夫至良医二十员,绍兴置五员;和安郎至医官三十员,置四员;医效十员,置二员;医痊十员,置一员;医愈至祗候、大方脉一百五十员,置十五员。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
保和大夫
保安大夫
翰林良医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
保和郎
保安郎
翰林医正
翰林医官
翰林医效
翰林医痊
翰林医愈
翰林医证
翰林医诊
翰林医候
翰林医学
右医正而止,十四阶,并政和制,馀续增焉。
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杂制)
○赞引导从赐食邑实封使职宫观赠官叙封致仕荫补
赞引
旧中书门下、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并绯衣双引,仍传呼。开宝中,学士止令一吏前导,亦罢传呼,惟谢恩初上日,双引传呼云。
使相、仆射、两省五品已上,一吏前引。枢密使兼相者,二吏,不赞引。大中祥符五年,止令于本厅赞引。不带相及副使,止令本院紫衣吏前赞引之。
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入朝以绯衣吏前导,并通官呵止。二品已上用朝堂驱使官,馀用本司驱使官,宰臣、亲王仍令紫衣二吏引马。
导从
中书、枢密、宣微院、御史台、开封府、金吾司皆有常从。景德三年诏:「诸行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给从七人;学士、丞郎,六人;给事、谏议、舍人,五人;诸司三品,四人。于开封府、金吾司差借,每季代之。」中书先差金吾从人,自今亦令参用开封府散从官。宰臣、参知政事、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知杂,皆通官呵止行人。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并通官呵止。
大中祥符五年,以群官导从不合品式,命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直学士陈彭年与礼官详定。宗谔等请:自今除中书、枢密、宣徽使、御史中丞、知杂御史、金吾并摄事清道如旧制呵导外,仆射已上及三司使、知开封府,止四节;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节;丞郎已上、三司副使,两节;大两省、卿、监,一节;小两制御史、郎中、员外、诸司四品,三司、开封府判官推官,二人前行引,不得过五步。合于金吾借从人者,以诸军剩员代之。又外任节镇知州、都监,从军士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五十人;通判,十人;河北、河东、陕西见泊兵处,第镇知州、都监百人,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七十人。
转运使,三十人;咸平二年,诏节度、观察、防、团、刺史,或别镇、他镇,其给使者,止令本使给之。景德六年,令牧守以州兵随行者以一年为限。
副使,二十五人;提点刑狱官,亦给军士;副留守、节度行军副使、留守两使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