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1-正史

28-清史稿--赵尔巽-第2298页

氏释例三十篇,又析其疑滞,强其守卫,为笺一卷,答难二卷。又推原穀梁氏、左氏之得失,为申何难郑四卷。又博徵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仪礼决狱四卷。又推其意为论语述何、夏时经传笺、中庸崇礼论、汉纪述例各一卷。别有纬略二卷,春秋赏罚格一卷。愍时学者说春秋皆袭宋儒“直书其事、不烦褒贬”之辞,独孔广森为公羊通义能抉其蔽,然尚不能信三科、九旨为微言大义所在,乃著春秋论上、下篇以张圣权。又成左氏春秋考证二卷,知者谓与阎、惠之辩古文尚书等。
  逢禄於易主虞氏,於书匡马、郑、於诗初尚毛学,后好三家。有易虞氏变动表、六爻发挥旁通表、卦象阴阳大义、虞氏易言补各一卷。又为易象赋、卦气颂,提其指要。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书序述闻一卷,诗声衍二十七卷。所为诗、赋、连珠、论、序、碑、记之文约五十篇。道光九年,卒,年五十有六。弟子潘准、庄缤树、赵振祈皆从学公羊及礼有名。
  宋翔凤,字于庭,长洲人。嘉庆五年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亦庄述祖之甥。述祖有“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之语,刘谓逢禄,宋谓翔凤也。翔凤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得庄氏之真传。著论语说义十卷,序曰:“论语说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当素王。微言者,性与天道之言也。此二十篇,寻其条理,求其恉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业备焉。自汉以来,诸家之说,时合时离,不能画一。尝综覈古今,有纂言之作。其文繁多,因别录私说,题为说义。”又有论语郑注十卷,大学古义说二卷,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孟子刘熙注一卷,四书释地辨证二卷,卦气解一卷,尚书说一卷,尚书谱一卷,尔雅释服一卷,小尔雅训纂六卷,五经要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过庭录十六卷。咸丰九年,重赋鹿鸣。逾年,卒,年八十二。
  戴望,字子高,德清人。诸生。始好词章,继读博野颜元书,为颜氏学。最后谒长洲陈奂,通声音训诂。复从翔凤授公羊春秋,遂通公羊之学。著论语注二十卷,用公羊家法演逢禄论语述何之微言。他著有管子校注二十四卷,颜氏学记十卷,谪麟堂遗集四卷。
  雷学淇,字瞻叔,顺天通州人。父鐏,字宗彝,乾隆二十七年举人,选江西崇仁县知县。道光初元,诏天下臣民严冠服之辨,鐏著古今服纬以申古义,抑奢侈。至九年书成,年九十矣。
  学淇,嘉庆十九年进士,任山西和顺县知县,改贵州永从县知县。生平好讨论之学,每得一解,必求其会通,务於诸经之文无所牴牾。以父鐏著古今服纬,为之注释,附以释问一篇、异同表二篇。又以夏小正一书备三统之义,究心参考二十馀年。以尧典中星、诸经历数,采虞史伯夷之说,据周公垂统之文,检校异同,订其譌误,网罗放失,寻厥指归,著夏小正经传考二卷。又考定经、传之文,为之疏证,成夏小正本义四卷。
  每慨竹书纪年自五代以来颇多残阙,爰博考李唐以前诸书所称引者,积以九年之蒐辑,颇复旧观。尝谓:“孟子先至梁后至齐,此经之明文,即无他左验,亦当从之为说。况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十七年惠成王卒’,然则惠王后元十六年齐宣王始即位,孟子至梁,当即在后元十六年王卒之前一岁也。史记误谓惠王立三十六年即卒,故云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而以惠王改元之后十六年为襄王之世。今据竹书称梁惠会诸侯於徐州,改元称王,故孟子呼之曰王。史谓孟子至梁之二年惠王卒,襄王立,以本经考之,其言可信。但卒於改元后之十七年,非三十六年也。襄王既立,孟子见其不似人君,乃东至齐,据竹书即齐宣即位之二年也。梁至齐千数百里,故曰:‘千里而见王’。若孟子先见齐宣王,由邹之齐六百馀里,不得云千里矣。齐人取燕,孟子明谓宣王时事,史记於齐失载悼子、侯剡二代,将威、宣之立,皆移前二十二年。於齐人伐燕事,不知折衷孟子,而年表谓在湣王十年,司马温公终求其说而不得,乃将宣之即位下移十年,以迁就孟子。自后说者疑信各半,实皆未有定论。今据纪年,则伐燕在宣王七年,实周赧王之元年。凡孟子书所记古人年岁,以史记、汉书之说推之皆不合者,以纪年推之无不合。”且以竹书长历推验列宿之岁差,历代之日蚀,自唐、虞以来,无有差贷。尝自云:“传、笺、注、疏取舍多殊,非敢訾议前贤,期於事理之合云尔。”他著有校辑世本二卷,古今天象考十二卷,附图说二卷,亦嚣嚣斋经义考及文集三十二卷。
  王萱龄,字北堂,昌平人。道光元年副贡,旋举孝廉方正,官新安、柏乡两县教谕。嗜汉学,精训诂,受业於高邮王引之,经义述闻中时引其说。著有周秦名字解诂补一卷,即补引之所阙疑者。
  崔述,字武承,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选福建罗源县知县。武弁多藉海盗邀功,诬商船为盗,述平反之。未几,投效归。著书三十馀种,而考信录一书,尤生平心力所专注。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商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录八卷,丰镐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录四卷,洙泗馀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附录二卷。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