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奏请与藏人於江达画界,设边北道、登科府、德化州、白玉州、同普县、石渠县,遂巡阅乍丫、烟袋塘、阿足,设乍丫委员。定乡兵变,派凤山讨平之。三岩野番索战,派傅嵩矞讨平之,设三岩委员。二月,以巴塘属之得荣、浪藏梗命,派兵攻克之,设得荣委员,并收服浪藏寺北之冷石卡。嗣赵尔丰督川,以傅嵩矞代理边务大臣。五月,赵尔丰、傅嵩矞以兵至孔撒、麻书,收其地,设甘孜委员,并檄灵葱、白利、倬倭、单东、鱼科、明正各土司缴印,改土归流。色达及上罗科野番来投。六月,至瞻对,逐藏官,收其地,设瞻对委员。旋返打箭炉,檄鱼通、卓斯各土司缴印改流,又收复咱里、冷边、沈边三土司。鱼科土司抗不缴印,击破之,鱼科降。於是傅嵩矞以边地各土司先后改流,已成行省规模,乃建议,以为川边故康地,其地在西,设行省曰西康,建方镇以为川、滇屏蔽。以边务大臣为西康巡抚,改边务支局为度支司,关外学务局为提学司,康安道为提法司,边北道为民政司。自打箭炉以西至丹达山,三千馀里,南抵维西、中甸,北至甘肃西宁,四千馀里,均为西康辖境。既入奏,於是年七月,崇喜、纳夺土司先后缴印。八月,又传檄察木多、乍丫两呼图克图改流设理事官,於是西康全局遂以底定。嗣值鼎革,川局又变,建省之议卒不果行。
当唐绍仪之议约也,於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至印度,与英议约专使费利夏会议多次。英使讳言废约,允商订修改。绍仪易其七八,费谓无异废约,坚拒焉。费虽名全权,而约事多主於印度总督冠仁,绍仪面揭之,费乃允商。第九款又力辨主国、上国之据,狡展不让,乃借辽沈议约事奉命回京,留参赞张廕棠在印接议。英仍坚持初议,卒无结果。会英内阁更易,宗旨稍变,驻京英使萨道义接英政府训,将条约稿稍有更易,命在京外务部商订。政府以西藏与英属印度接壤,历年边界交涉,争端屡起,中国两次与英订约,无非以睦邻之计为固圉之谋,英新政府既有意转圜,仍饬该使臣在京续商。在我自当早图结束,以保主权,因由唐绍仪与英使萨道义订定藏、印续款六款:一光绪三十年七月英、藏所立之约暨英文、汉文约本,附入现立之约,作为附约,彼此允认,切实遵守,并将更订批准之文据亦附入此约。如遇有应行设法,彼此随时设法,将该约内各节切实办理。二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认他外国干涉藏境及一切内治。三光绪三十年七月英、藏所立之约第九款内之第四节所声明各项权利,除中国独能享受外,不许他国国家及他国人民享受。惟经与中国商定在该约第二款指明之各商埠,英国应得设电线通报印度境内之利益。四所有光绪十六、十九年中国与英国所定两次藏、印条约,其所载各款,如与本约及附约无违背者,概应切实施行。五、六从略。以挽救前约之失,藏应偿兵费一百二十馀万两。朝廷允代筹还,英人始无辞,於北京签押。旋有泰被言官弹劾,诏五品京堂张廕棠前往查办。有泰及其随员均获罪,褫革谪戍有差。
廕棠入藏,三十二年,专办开设商埠事。时英军尚驻春丕,照约俟三埠开妥、赔款清交始撤兵,故开埠尤亟亟也。三十四年,政府以光绪三十二年附约第三款内载中、英条约所有更改之处另行酌办等语,特派张廕棠为全权大臣,与英专使韦礼敦议订藏、印通商章程十五款。其要者:二划定江孜商埠界线。四英、印人民与中、藏人争论,由英商务委员与中、藏官员会同查讯,面议办法。六英军撤退后,印边至江孜一路旅舍,由中国赎回,所有电线,俟中国电线接修至江孜后,亦酌量售与中国。八已开及将开各埠,英商务委员因往来印边界文件,得用传递夫役。又英国官商雇用中、藏人民作合法事业,不得稍加限制。九凡往来各商埠之英官民货物,应确循印、藏边界之商路,不得擅经他处。十英国人民可任便以货物或银钱交易,任便将货物出售,或购买土产,不得限制抑勒。此约除中、英签押外,并有西藏噶卜伦汪曲结布随同画押。实开三方并列先例,藏局又为一变。厥后英、藏交涉日繁,而政府抚驭藏番,既有英、藏拉萨之约在先,其事益臻艰困。至宣统季年,遂有经略川边及达赖二次出亡之事。
自光绪三十年达赖与英境启衅战败出奔后,卓锡於库伦,意在投俄,而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不睦。经库伦办事大臣德麟电奏乞援,诏西宁办事大臣延祉俟过冬后迎护至西宁。而达赖又欲在代臣王旗小住,廷旨以王旗部落甚小,达赖随带人众,恐难供亿。翌年,侨居塔尔寺,又与阿嘉呼图克图同居一处,积不相能。陕甘总督升允奏:“达赖性情贪啬,久驻思归,应否准其回藏?”得旨:“俟藏务大定,再行回藏。”而调阿嘉来京以和解之。旋由西宁往五台山,折而至京,觐见於仁寿殿,如顺治朝,优礼有加。三十四年十月,以万寿节率徒祝嘏,特加封号,以昭优异。懿旨曰:“达赖喇嘛业经循照旧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兹特加封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并按年赏给廪饩银一万两,由四川籓库分季支发。达赖喇嘛受封后,即令仍回西藏,经过地方,派员妥为照料。到藏以后,当确遵主国之典章,扬中朝之信义,并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