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1-正史

28-清史稿--赵尔巽-第749页

于中学考试,归学政主持,督同道、府办理。高等学毕业,请简放主考,会同督、抚、学政考试。大学毕业,请简放总裁,会同学务大臣考试。不专凭本学堂所定分数。凡科举抡才之法,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实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就事理论,必须科举立时停罢,学堂办法方有起色,经费方可设筹。惟此时各省学堂,未能遍设,已设学堂,办理未尽合法,不欲遽议停罢科举。然使一无举动,天下未见朝廷有递减以至停罢之明文,实不足风示海内士民,收振兴学堂之效。请查照臣之洞会同袁世凯原奏分科递减之法,明降谕旨,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一面照现定各学堂章程,从师范入手,责成各省实力举行,至第三届壬子科应减尽时,尚有十年。计京、外开办学堂,已逾十年以外,人才应已辈出。天下士心专注学堂,筹措经费必立见踊跃。人人争自濯磨,相率入学堂,求实在有用之学,气象一新,人才自奋。转弱为强,实基于此。”诏悉如所请。是为颁布奏定章程之期,时科举未全废止也。迨三十一年,世凯、之洞会奏:“科举一日不停,士人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绝少。如再迟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求。必须二十馀年后,始得多士之用。拟请宸衷独断,立罢科举。饬下各省督、抚、学政,学堂未办者,从速提倡;已办者,极力扩充。学生之良莠,办学人员之功过,认真考察,不得稍辞其责。”遂诏自丙午科始,停止各省乡、会试及岁、科试。寻谕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于是沿袭千馀年之科举制度,根本划除。嗣后学校日渐推广,学术思想因之变迁,此其大关键也。
  是时学务之组织,尚有一重要之变更,则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也。二十九年,之洞言:“管学大臣既管京城大学堂,又管外省各学堂事务。当此经营创始,条绪万端,专任犹虞不给,兼综更恐难周。请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一员,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考核,俾有专责。”诏允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并加派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命大理寺少卿张亨嘉充大学堂总监督。奏定章程,规定学校系统,足补钦定章程所未备。
  其分科及课目,较旧章亦多有变更。大学设通儒院及大学本科。通儒院不讲授,无规定课目。大学本科分科八。曰经学科,分十一门: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附理学。曰政法科,分二门:政治、法律。曰文学科,分九门:中国史、万国史、中外地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国文学。曰医科,分二门:医学、药学。曰格致科,分六门:算学、星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曰农科,分四门: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曰工科,分九门: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气、建筑、应用化学、火药、采矿冶金。曰商科,分三门:银行及保险、贸易及贩运、关税。各专一门。经学原兼习一两经者听。各学科分主课、补助课。三年毕业。惟政治、医学四年毕业。
  高等学与大学豫备科性质相同。学科分三类:第一类为豫备入经学、政法、文学、商科等大学者治之,第二类为豫备入格致、农、工等科大学者治之,第三类为豫备入医科大学者治之。学科除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各类共同外,第一类课历史、地理、辨学、法学、理财,第二类课算学、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图画,第三类课蜡丁语、算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其有志入某科某门者,得缺科目或加课他科目,分通习、主课。三年毕业。中学科目: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五年毕业。高等小学科目: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视地方情形,可加授手工、农、商业等科目。四年毕业。初等小学科目: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为完全科。视地方情形,可加授图画、手工之一二科目。其乡民贫瘠、师儒缺少地方,得量从简略,修身、读经合为一科,中国文学科,历史、地理、格致合为一科,算术、体操,为简易科。五年毕业。
  中、小学科目,不外普通教育之学科。其特殊者,则读经、讲经一科也。学务纲要载中、小学宜注意读经以存圣教一节,其言曰:“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学堂不读经,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即由小学改业者,必须曾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惟学堂科学较繁,晷刻有限,概令全读十三经,精力日力断断不给。兹择切要各经,分配中、小学堂。若卷帙繁重之礼记、周礼,止选读通儒节本,仪礼止选读最要一篇。自初等小学第一年日读约四十字起,至中学日读约二百字为止,大率小学每日以一点钟读经,一点钟挑背浅解。中学每星期以六点钟读经,三点钟挑背讲解。温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