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及回。王仕平遂邀驸马郭暧。张昭贤。张怙。及暧女婿嗣许王昭。暧堂弟煦。晅。用教坊音声人曹自庆。并于宅中欢乐。上怒之。故有此诏。寻亦许暧及仕平出入。
永贞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昭成皇后窦氏。按国史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崩。其时缘则天临御。用十一月建子为岁首。至中宗复旧用夏正。即正月行香废务日。须改正。以十一月二日为忌。
元和九年正月。修撰官太学博士韦公肃上疏曰。准礼。无忌月禁乐。今太常及教坊。以正月是国家忌月。停习郊庙享宴之音。中外士庶。咸罢庆乐。伏寻经典。切恐乖宜。臣谨按礼记。有忌日不乐。无忌月之文。汉魏以降。世袭斯旨。惟晋穆帝将纳后。以康帝忌月。下议。礼官荀讷。王洽。曹耽。王彪之。并当时知礼者。皆称礼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礼据。时从其议。伏以仍前所禁。皆在二十五月之中。今既世远。礼须改革。臣又闻统人立法。必守先王之常经。企及俯就。不违圣哲之明训。下尽群言。上留元鉴。不以私怀。而踰于礼节。又记曰。禫月从乐。明王制礼。渐去其情。不应以追远而立礼反重也。今太常停习郊庙之乐。是反重而慢神。有司禁中外之音。是无故而去乐。详其前典。情礼不伦。考其沿袭。又无所据。倘陛下正因循之越度。法经典之明文。约礼之仪。传于史册。天下幸甚。诏付中书门下。令召太常卿与礼官学官等详议可否。中书门下奏曰。忌日。太常寺及教坊。悉停阅习。中外士庶。亦皆禁断。准礼文及历代典故。并无忌月禁乐。请依常教习者。敕旨宜依。其士庶之家。亦宜准此。
太和七年三月敕。准令。国忌日惟禁饮酒举乐。至于科罚人。吏部无明文。但缘其日。不合厘务。官曹即不得决断刑狱。大小笞责。在礼律固无所妨。起今后。纵有此类。台府更不要举奏。均王传王堪男损。国忌日于私第决责从人。为御史台所奏。遂下此敕。十五年五月。太常礼院奏。睿宗神主祧迁。其六月二十日忌。并昭成皇后十二月二日忌。准礼合废。从之。
开成四年五月。太常寺奏。今月二十二日。祀先农于东郊。其日。与穆宗皇帝忌日同。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与敬宗皇帝忌日同。准其年十二月六日敕。近庙忌辰。奏乐非便。冬季蜡祭。又不可移。变礼从宜。古有明据。宜令其日悬而不乐。庶协典经。今月二十二日祀先农。欲准先敕。悬而不乐。从之。
其年十月。户部侍郎崔蠡奏。臣伏以国忌行香。事不师古。圣心求治。动法典章。臣顷于延英奏陈。愿有厘革。陛下令史官寻讨。起置无文。昨日阁中。再承顾问。虽因循未变。亦无损于盛朝。而除去不经。冀流芳于异日。敕旨。朕以郊庙之礼。奉在祖宗。备物尽诚。庶几昭格。恭惟忌日之感。所谓终身之忧。而近代以来。归依释老。征二教而设食。会百辟以行香。将以仰奉圣灵冥资福佑。有异皇王之术。颇乖教义之宗。昨因崔蠡奏论。遂遣讨寻本末。经文令式。曾不该载。世俗因循。雅重厘革。其京城及天下州府。国忌日寺观设斋行香。起自今以后。并宜停。其月。御史台奏请。国忌日。天下依旧不举乐。不视事。不鞭笞。伏以道释二教。澶漫虚无。陛下靡所归依。诚契至理。但以列圣忌日行香。及兹修崇。示人广孝。兼以天下州县。不举乐。不视事。不鞭笞。以此海内苍生。常知列圣庙号。今既停罢行香之后。敕内又无其日彻乐废公止行如旧之文。伏恐遐远之地。迷其所向。便与居常之日。率皆无殊。臣思此事。终关圣虑。礼曰。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谓不举吉事也。伏愿陛下圣睿留想。若以设斋资福。事稍不经。起今罢之。已有诏旨。其日天下州县。不举音乐。不视公事。不行鞭笞。伏请重下明制。依前遵守。则凡在遐远。逮于蛮貊。不忘庙号。有裨孝礼之源。敕旨。设斋行香。近已厘革。遏密停务。自有典常。台司举奏。意在详密。宜依。至宣宗即位之初。先以列圣忌辰行香既久。合申冥助。用展孝思。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诸寺观。国忌行香。一切仍旧。
天佑二年八月八日。太常礼院奏。今月十三日。昭宗皇帝忌辰。其日。百官阁门奏慰后。赴寺行香。请为永式。从之。
讳
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几。下令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旨。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
永徽二年十月七日。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奏言。依礼。舍故而讳新。故谓亲尽之祖。今皇祖宏农府君。神主当迁。请依礼不讳。从之。
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诏。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抄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景云元年。贾曾除中书舍人。固辞。以父名忠同音。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又与曾父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
永贞元年十二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姓改为于。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