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13-唐会要-宋-王溥-第293页

实虞旷官。臣请起自今以后。文武常参官等。除准式假及疾病灼然。为众所知外。有以事故请假者。并望许臣举察录奏。其所陈假牌。请准旧例。每牒不过三日。每月不得再陈牒。如本合朝日。无故一不到。请准常条书罚。再不到。臣请倍罚。频三朝不到。便请具名衔奏。听进止。其进朝入合近例。全合赴班。一不到。准常条已倍书罚。频两朝不到。便请具名衔奏闻。所冀臣僚稍加惕厉。班列得以整齐。敕旨。依奏。
  东都留台
旧制。中都留台官。自中丞已下。元额七员。中丞一员。侍御史一员。殿中侍御史二员。监察御史三员。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犯东都。杀留台御史中丞卢奕。奕与留守李。誓不避死。人吏奔散。奕在台独居。为贼所执。与同见害。弈临难不苟免。居位。守死。太常谥曰贞烈。
大历十年。以检校驾部郎中兼侍御史何运。出纳使蒋沇。兼为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
十四年七月。以吏部郎中房宗偃。为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充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
建中二年六月。以检校秘书少监。永平军节度副使郑叔则。为御史中丞。东都留台。充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
贞元十六年十二月。以给事中姚齐梧。为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
元和二年四月。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卢坦。为御史中丞。东都留台。
十三年三月。以权知御史中丞崔元略。为东都留台。自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台之务。而三院御史。亦不尝备焉。
  御史大夫
龙朔二年二月四日。改为大司宪。咸亨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复为御史大夫。至今不改。故事。侍御史以下。与大夫抗礼。光宅元年九月。韦思谦除右肃政大夫。遂坐受拜。或以为言。思谦曰。国之班列。自有等差。奈何姑息为事。其后监察又与之抗礼。至开元十八年。有敕申明。隔品致敬。其礼不改。至二十四年六月。李适之为大夫。又坐受拜。其后监察又与之抗礼。至今不改。故事。大夫与监察竞为官政。略无承禀。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一切督责之。事无大小。悉令谘决。稍有忤意。列上其罪。前后贬出者过半。群僚惕然。上常谓曰。卿为大夫。深副朕所委也。
会昌二年十二月。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奏状。奉十一月二十八日敕中书门下奏。御史大夫。秦为上卿。汉为副相。又汉末复为大司空。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至重。品秩殊峻。望准六尚书例。升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为宪台之长。今九寺少卿。及秘书少监。以国子监司业。京兆尹。并府寺省监之贰。皆为四品。唯御史中丞官业虽重。品秩未崇。升为正四品下。为大夫之贰。令不隔品。亦与丞郎出入秩同。以重其任。缘关朝廷典制。须行之可久。必得博尽群议。询谋佥同。望令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太子太保太常卿参议闻奏者。伏以前代帝王。建官设位之制。互有沿革。升降废置。盖取于一时所宜。苟得其宜。则为当代之美。臣等伏据六典故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历代之制。位不常定。至于刑宪之所倚。则古今之任不殊。今陛下方宏约法之道。俾增崇品秩。同秩丞郎。盖千年一时之盛美也。臣等又据故事。御史大夫总朝廷刑宪。掌邦国纪纲。峻其秩位。亦计所宜。御史中丞。虽官贰大夫。与大夫多不并置。专席既称独坐。隔品岂合叠居。今命秩资升迁。实为允当。臣等参详事理。众议佥同。伏请着于典章。永为定制。敕旨。依奏。
  御史中丞
隋以国讳。改中丞为治书侍御史。武德初。因隋旧制不改。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三日。避高宗讳。改为御史中丞。龙朔二年二月四日。改为司宪大夫。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为御史中丞。西台中丞同一厅。至开元二十一年。有制以赋余修百司廨宇。西台中丞裴宽。始以旧监察创置中丞东厅东台。二中丞亦同厅。开元二十一年十一月。大夫崔琳奏。割秘书省东北地。回改修造。二中丞遂各别厅。开元二十二年三月。置京畿采访处。置使以中丞为之。自是不改。其时。大夫是李尚隐。不充使。以中丞卢奂为之。至永泰元年以后。遂以大夫王翊。崔涣。李涣。崔宁。卢杞等为使。梁华故实。
元和四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夷简奏。京兆尹杨凭。前为江西观察使。赃罪及他不法事。敕副御史台刑部尚书李墉。大理卿赵昌鞫问。贬凭贺州临贺县尉。又追捕凭前江西判官监察御史杨瑗。系在台。命大理少卿胡。左司员外郎胡证。侍御史韦顗同推。初。夷简自御史出官巡属。凭颇疏纵。不顾接之。夷简常切齿。又凭归朝参。修第永宁里。广蓄妓妾于永乐里。夷简乘众议。举劾前事。及下狱。置对数日。未得其事。夷简持之益急。上闻且贬焉。上即位。以法制临下。夷简首举凭罪。故时议以为宜。然绳之太过。物论又讥其深切矣。
八年二月。僧鉴虚付京兆尹府。决重杖一顿处死。仍籍其财产。鉴虚在贞元中。以讲说为事。敛用货利。交权贵。为奸滥。事发。中外掌权者。更欲摇动之。有诏。初命释其罪。时御史中丞薛存诚。不受诏。翌日。宣旨曰。吾要此僧。面诘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