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13-唐会要-宋-王溥-第83页

之议。理有可依。乃令所司。详定明堂形制大小。阶基高下。及辟雍门阙等制度。务从典故也。明年六月二十八日。礼官学士详议制度。久之不定。上乃内出九室样。更令有司损益之。有司奏言。内样。堂基三重。每基阶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一尺。中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一丈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二阶。请从内样为定基高下。仍请准周制高九尺。其方共作司约准二百四十八尺。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室各三方筵。开四闼八。室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按季秋大飨五帝。各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飨。总于太室。若四时迎气之祀。则各于其方之室。其安置九室之制。增损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丈。其四隅之室。谓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当太室四面。青阳明堂总章元堂等室。各长六丈。以应太室。阔二丈四尺。以应左右。房室间并通巷。各广一丈八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屋圆楣楯檐。或为未允。请据郑玄卢植等说。以前梁为楣。其径二百十六尺。法干之象。圆楣之下。所施圆柱。旁出九宫。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外余基。共作司约准。面别各余一丈一尺。内室别四闼八窗。检与古合。请依为定。其户仍在外。设而不开。内外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间。柱根以上至梁。高三丈。梁以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飞檐应规。请依内样为定。其盖屋形制。仍望据考工记。改为四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向五色。请依周礼白盛为便。其四向各随方色。请施四垣及四门。辟雍。案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内径之数。蔡邕云。水广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图云。水广四周。与蔡邕不异。仍云水外周堤。又张衡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记明堂位阴阳录云。水左旋以象天。商量水广二十四丈。恐伤于阔。今请减为二十四步。垣外量取周足。仍依故事。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制。殿垣。案三辅黄图。殿垣四周方。在水内。高不蔽日。殿门去殿七十二步。准今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门。去堂步数。请准太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仍立四门八观。依太庙门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魏阙。自后群儒纷竞。各执异议。九室五室。俱有依凭。上令所司于观德殿前。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谓公卿曰。明堂之制。自古有之。议者不同。所以未造。今设两议。公等以何者为宜。工部尚书阎立德奏曰。两议不同。俱有典故。九室似闇。五室似明。取舍之宜。断在圣意。上亦以五室为便。以后制度未定而止。
干封二年二月十二日诏。郊社严配。未安太室。布政施行。犹阙合宫。所以日昃忘食。中宵辍寝。讨论坟籍。错综群言。采三代之精微。探九皇之至赜。斟酌前载。制造明堂。宜命有司。及时起作。务从折衷。称朕意焉。于是大赦。改元总章。分万年县改明堂县。
总章二年三月九日诏。上考经籍。制为明堂。处二仪之中。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临此万方。属岁饥而止。
光宅元年。梓州人陈子昂上疏曰。臣伏见天皇大帝。得天地之统。封于泰山。盛德大业。与天比崇矣。然尚未建明堂之宫。遂朝上帝。使万代鸿业。至今犹阙。陛下若欲调元气。睦人伦。跻俗仁寿。兴风礼让。舍此道也。于何理哉。愿陛下念先帝之休意。恢大唐之鸿基。于国南郊。建立明堂。使宇宙黎元。遐荒夷貊。昆虫草木。天地鬼神。粲然知陛下方兴三王五帝之事也。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昔者黄帝合宫。有虞总章。唐尧衢室。夏后世室。群圣之所以调元气理阴阳于此也。臣虽未学。窃闻明堂之制。有天地之则焉。有阴阳之统焉。二十四气。八风十二月。四时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备。故不顺其时月之为政也。则水旱兴。疾疫起。虫螟为害。雨雹成灾。阴阳不和。元气以错。故昔者圣人所以为政教之大业也。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业者。意在兹乎。愿陛下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议之于廷。倘事便于今。道不违古。即请陛下征天下鸿生硕儒。博通古今皇王政治之术者。延问于庭。与之案周礼月令而建之。臣必知天下庶人子来。可不日而成也。乃正月孟春。陛下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佩苍玉。三公九卿。贤士大夫。鸿儒硕老。衣冠之伦。朝于青阳左。天子负斧扆。凭玉几。南面以听天下之政。乃令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无失经纪。以初为常。陛下躬耕籍田。亲蚕事。以劝天下之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天下之孝悌。明讼恤狱。以息天下之淫刑。除残去暴。以致天下之仁寿。修文尚德。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兴廉。以除天下之贪吏。鳏寡孤独。疲癃羸老。不能自存者。账恤之。后宫美人。非三妃九嫔八十一御女之数者。出嫁之。珠玉锦绣。雕琢伎巧之饰。非益于治者。悉弃之。巫鬼淫祀。诬惑良人者。悉禁之。天人之际既洽。鬼神之望允塞。然后作雅乐。洁粢盛。宗祀天皇于明堂。以配上帝。使万国各以其职来祭。岂不休哉。
垂拱三年。毁干元殿。就其地创造明堂。令沙门薛怀义充使。四年正月五日毕功。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