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14-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第27页

决讫,付官、主,不居作。
应徵正赃及赎无财者,准铜二斤各加杖十,决讫,付官、主;
【疏】议曰:犯罪应徵正赃及赎,无财可备者,皆据其本犯及正赃,准铜每二斤各加杖十,决讫付官、主。铜数虽多,不得过二百。今直言正赃,不言倍赃者,正赃无财,犹许加杖放免;倍赃无财,理然不坐。其有财堪备者,自依常律。
若老小及废疾,不合加杖,无财者放免。
【疏】议曰:谓以上应徵赎之人,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依律不合加杖,勘检复无财者,并放免不徵。其部曲、奴婢应徵赃赎者,皆徵部曲及奴婢,不合徵主。
即同主奴婢自相杀,主求免者,听减死一等。(亲属自相杀者,依常律。)
【疏】议曰: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相杀虽合偿死,主求免者,听减。若部曲故杀同主贱人,亦至死罪,主求免死,亦得同减法。但奴杀奴是重,主求免者尚听;部曲杀奴既轻,主求免者,亦得免。既称同主,即是私家。若是官奴自犯,不依此律。
【疏】议曰:律云“各准良人”,悉准良人为法。既犯亲属,不依求免减例。
48.化外人相犯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49.本条别有制
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疏】议曰:例云“共犯罪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斗讼律》“同谋共殴伤人,各以下手重者为重罪,元谋减一等,从者又减一等”。又,例云“九品以上,犯流以下听赎”;又《断狱律》“品官任流外及杂任,於本司及监临犯杖罪以下,依决罚例”。如此之类,并是与例不同,各依本条科断。
即当条虽有罪名,所为重者自从重。
【疏】议曰:依《诈伪律》:“诈自复除,徒二年。若丁多以免课役,即从《户婚律》脱口法,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又,《诈伪律》“诈增减功过年限,因而得官者,徒一年。若因诈得赐,赃重,即从诈欺官私以取财物,准盗论,罪止流三千里”之类。
其本应重而犯时不知者,依凡论;本应轻者,听从本。
【疏】议曰:假有叔侄,别处生长,素未相识,侄打叔伤,官司推问始知,听依凡人斗法。又如别处行盗,盗得大祀神御之物,如此之类,并是“犯时不知”,得依凡论,悉同常盗断。其“本应轻者”,或有父不识子,主不识奴,殴打之後,然始知悉,须依打子及奴本法,不可以凡斗而论,是名“本应轻者,听从本”。
50.断罪我正条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
【疏】议曰:断罪无正条者,一部律内,犯无罪名。“其应出罪者”,依《贼盗律》:“夜无故人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又条:“盗缌麻以上财物,节级减凡盗之罪。”若犯诈欺及坐赃之类,在律虽无减文,盗罪尚得减科,馀犯明从减法。此并“举重明轻”之类。
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疏】议曰:案《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是重,明从皆斩之坐。又例云:“殴告大功尊长、小功尊属,不得以荫论。”若有殴告期亲尊长,举大功是轻,期亲是重,亦不得用荫。是“举轻明重”之类。
51.称乘舆车驾及制敕
诸称“乘舆”、“车驾”及“御”者,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并同。
【疏】议曰:乘舆者,案《贼盗律》:“盗乘舆服御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若盗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服御物者,得罪并同。车驾者,依《卫禁律》:“车驾行,冲队者徒一年。”若冲三后队,亦徒一年。又条:“阑入至御在所,斩。”至三后所,亦斩。是名“并同”。
称“制”“敕”者,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令”减一等。
【疏】议曰:依《公式令》:“三后及皇太子行令。”《职制律》:“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若违三后及皇太子令,各减一等之类。
若於东宫犯、失及宫卫有违,应坐者亦同减例。(本应十恶者,虽得减罪,仍从本法。)
【疏】议曰:於东宫犯者,谓指斥东宫及对捍皇太子令使,车马之属不调习、驾驭之具不完牢,并阑入东宫宫殿门,宫臣宿卫冒名相代、兵仗远身、辄离职掌、别处宿之类,谓之为“犯”。失者,谓合和皇太子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并守卫不觉阑入东宫宫殿门,如此之类,谓之为“失”。犯之与失,得罪并减上台一等科断。
【疏】议曰:谓於东宫犯、失,准上台法罪当十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