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犯因依,并本贯家便去处分析闻奏。候到,令刑部子细勘会元犯申奏,委中书门下别取进止。京朝官使臣不因赃罪降监当,后来别无赃私罪,候及二年,与复差遣。官员历任内曾犯私罪至徒经今十二年、赃罪杖已下二十年、有五人奏举,公罪杖已下经今六年、有三人奏举者,许今后不碍选举差注。其犯公罪徒、私罪杖已下被坐经今十二年,公罪杖已下七年,有二人奏举(杖已下七年有二人奏举)者,今后与依无过人例施行。已上并须情理稍轻及被坐后来各不犯赃私罪者。如情理稍重,赃罪各加举主三人,余罪各加举主二人,并听于所属自陈,当议委官定夺施行。内选人犯私罪徒、赃罪杖得不碍选
举差注者,若举主、考第比无过人例合磨勘者奏裁,当议特许添举主员数磨勘。」四年九月十日明堂赦、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南郊赦,但云「见贬责命官、使臣未量移者与量移,诸色选人因事合殿实选并与放免,未得与差遣使臣并许于所隶投状,依例施行」,而叙用别着定法,赦条不复颁下。
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刑部言:「追官人前内殿崇班刘信臣充沧州 家寨巡检日,于当直兵士数外占役禁军,并不教习武艺,计庸官减外徒三年、勒停,遇南郊合叙左侍禁。」诏可,永不与亲民差遣,今后有犯法役禁军、有妨教阅者,虽经恩已叙复,并依此施行。
三年十月三日三年:据《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一,作「熙宁六年,枢密都承旨曾孝宽等议定上之」,似当改为「六年」。,枢密院定到武臣犯赃罪经恩叙理法,合据情理轻重,许至革官止,仍不得亲民,比旧稍峻。凡二十门。诏依此施行。先是,武臣犯赃经赦叙复旧官,后更立年考升迁。上谕曰:「若此,何以戒贪吏 」令新其条制。至是,都承旨曾孝宽等议定上之,大约仿中书文臣叙法而少有增损,比密院旧叙例为宽云。
闰十一月十八日闰十一月:此前无年号,而前条原作「三年,」考《宋史》、《长编》诸书,熙宁二年方闰十一月,故此前应补「二年」二字。,诏:「应文武臣今后因罪犯降差遣,经赦合该牵复者,如元犯情理轻,责降后有所辖监司一员同罪奏举,元犯情理重有所辖监司一员同罪奏举,即与依赦牵复。如系在京无监司处,只有所辖官为举主。内有元系职司及路分差遣,仍更委中书、枢密院体量理历才行取旨。所有两省内
臣准此。若在京勾当无所辖官司,即许本省都知、押班依此奏举。」初令中书议法进呈,上以为责降官在京有无监司处,乃改降是诏。
八年十一月,诏中书门下:(进)[近]降赦,并依南郊例,应叙复官者具名(是诏)[以闻]。」
元丰七年五月一日元丰:原无,则承前当为熙宁年间事,然考《长编》所载,本条及以下诸条为元丰七年事。因补。,泾原路经略司言:「自今沿边将官、城寨使臣坐事冲替者,乞再下本司审察司:原作「月」,据《长编》卷三四五改。,军前得力人,量事大小于酬奖折除,或展年、降官,依旧在任。」从之,令尚书吏部立法。
六月十三日,诏:「沿边主兵官,虽因罪冲替、差替,若在任干当得力,藉材不可轻去,许经略司保明奏裁。」
十一月九日,诏:「自今执政官罢黜及一期,中书省检举取旨。」以尚书刑部言「知汝州、中大夫蒲宗孟已满一期,宗孟前执政,未敢准待制以上条检举」故也。
八年正月九日,以年谷屡丰,赦书:「应命官停降并未复旧官者,并特与理三期。」
三月二日,册皇太子赦书:「应命官停降并未复旧官者,特理三期;其未与差遣并与短使等人,并仰于所属投状,依例施行。」
六日,哲宗即位赦书:「应贬降、责授官量与升陟,在外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叙用,已叙用者更与叙用。应流配人内有曾任职官已经恩赦(过)[放]还者,量与叙用。应除名、追官、停任人等,曾编管、羁管经恩已放逐便者,并许于刑部投状,量与叙用。应停职诸色人等未曾叙用者,仰依例施行。」
二十六日,刑部言:「叙用人不得并叙两官,今为连遇三
赦,乞依赦叙用,便与尽三赦合叙之官。」从之。
二十九日,刑部言:「差使、借差殿侍停降,并军员降配,虽非命官,缘各有叙法,系赦书该说不尽,欲乞并与依三次赦恩理期收叙。」从之。
四月二十一日,刑部言:「叙用人连遇三赦,合叙三官,唯遇第一赦人多有赦前已历岁月,及赦内称特理三期,而文武臣僚叙法乃有一期二期一叙者。欲应赦前合叙期限已满之人,偶未投状,该前项第一赦者,先具期限,次具赦恩具:原无,据《长编》卷三五四补。,各与叙用。若该第一次赦恩所叙期限未满,即以赦恩叙讫,仍留实历过年月后叙收使,并文武臣僚合一期二期一叙者,赦文虽称与理三期,止合每赦与叙一官,即不在收留赦文内剩期之限赦:原作「叙」;剩:原作「乘」。并据《长编》卷三五四改。。」从之。
二十七日,尚书省奏:「刑部言,今年正月九日赦书,叙法未复旧官者,满三期听一叙。即已得正官者,每叙转一官。如选人到铨日,及一年限即更与叙用。按选人常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