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31-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第1137页

失其真响邪?至其小者,差与太常编钟大小相类云(许慎云:“,钅享于之属,所以应磬。堵以二,金乐,则鼓以应之。”)。
博山钟 戴延之《西征记》:“钟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襄纽作狮子头。钟身镂龙虎文,长二丈,厚八寸。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或作鸟兽,周绕其外。陆《酆中记》其说亦然。
飞廉钟 赵将军张珍领邑民徙洛阳六钟,猛ね、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钟一,没盟津中(戴延之《西征记》曰:”陕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涌起铜钟翁仲。头常出水上,涨减常与水齐。晋军当至,不复出,惟见水中嗟嗟有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徙,当西入关,至此面没。”)。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大钟六枚。”父老云:曾欲有移此钟者聚百数长纟互挽之,钟声振地,自是莫敢复犯,然则太极殿六钟,岂邑民所徙者邪?(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广古今五行记》曰:“陕州黄河有铜钟,水大水小,常自浮出,每晦、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怆然。”)
仪钟 後魏宫架之制:四厢有仪钟十四ね,废而不用。元孚奏去之,至隋牛弘建言,古者钟据《仪礼》叩击为节,无合曲之义。《大射》二,皆乱击焉。乃依後周十二相生击之,声韵自此谐矣(前北宫县四厢十六架。编黄锺之磬十四。器虽黄锺,而声实夷则,抑又姑洗县於东北,蕤宾列於西南,器象差位,则调律亦不和矣)。
衡钟 江左黄锺之宫,其东衡钟。其制,盖有大於,岂《凫氏》钟衡之遗欤!至梁,去衡设。
古文钟 虞喜《志林》曰:“吴时於江中得铜一百馀字,募求读者,竟无人晓。”何法盛《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毁,出铜钟六枚,上有古文蝌蚪书,人莫能识。”《广古今五行记》曰:“会稽人陈青於井中得小钟,长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识,云“会稽岳命”。郭云:“愍、怀丧覆,元帝中兴之应。”自宣帝至恭帝数十八,其为古文则一,其所以可识不可识者,岂历年滋久,漫灭不可复知邪!然先儒著其事应,窃意其未必然也。
千石钟 汉高帝庙,巨钟十枚,其容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说苑》曰:“秦始皇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ね。”
九乳钟 《传》曰:“君子铄金为钟,四时九乳,是以撞钟以知君,钟调是,君道得。”宋均以为九乳象九州,岂古人制作,皆有所法象邪!
平陵钟 杜陵钟 汉高帝平陵、宣帝杜陵,其钟皆在长安。夏侯征西,欲徙诸洛阳,重不能致,县在清明门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钟也;东者,杜陵钟也。古之人用钟,非特在陵,虽庙亦用之。《古今乐录》曰:“高庙中四钟,皆秦时庙钟也,重十二万斤,明帝徙二钟在南宫。”然秦钟非制,毁之可也。徙之南宫,亦未免启後世人主之侈心欤!
华钟 张衡曰:“发鲸鱼,铿华钟。”薛综以为凡钟欲令大鸣,故作蒲牢於上,所以击之者,鲸鱼有象刻文,故曰华钟也。
鸣钟 丰山有钟,霜降则鸣;黄河有钟,阴雨则鸣,气感之也(《山海经 五行记》);汉、魏殿钟,山摧则鸣,类召之也(《东方朔传》:“武帝未央宫殿前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帝以问朔,朔对曰:‘铜者土之子,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恐山有摧者。’居三日,南郡太守以山崩为言。”异时,魏殿前钟忽大鸣,张华曰:“蜀铜山崩。”久之果然)。
哑钟 唐太宗召张文收於太常,令与祖孝孙参定雅乐。有古钟十二,近代惟有其七,馀五者俗号哑钟,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由此观之,近代惟用其七者,岂有他哉?蔽於不用十二律而溺於二变故也。然则二变不可用於钟律明矣。
方响 其编县之次,与雅乐钟磬异。下格以左为首:其一黄锺,二太簇,三姑洗,四中吕,五蕤宾,六林锺,七南吕,八无射;上格以右为首:其一应锺,二黄锺之清,三太簇之清,四姑洗之清,五中吕之清,六大吕,七夷则,八夹锺。此其大凡也。後世或以铁为之,教坊燕乐用焉,非古制也,非可施之公庭,用之民可也。
单铎(长柄一头) 双铎(两头) 铎制有二,有以木为单头者,今太常用之,所以引文武之舞也。
风铎 後周世宗朝,长孙绍远初为太常,广造乐器,无不克谐,惟黄锺不调,居尝患之,後因闻浮屠第三层上鸣铎声,雅合宫调,取而配奏之,果谐韵矣。
车铎 贾铎 晋荀勖尝道於赵,闻贾人牛铎之声而识之。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取之。晋乐自是克谐,真知音者也。唐承周、隋之乱,乐县独无徵音,李嗣真一旦闻砧声有应之者,後以丧车镯入振之,於东南隅果掘得一石,裁为四器,补乐县之阙云(宋说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无徵调,说考钟律得之。《国史补》所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