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二人。
三年,停举。
唐庄宗同光二年,进士十四人,诸科二人。
三年,进士四人。
四年,进士八人,诸科二人。
明宗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诸科九人。
三年,进士十五人,诸科四人。
四年,进士十三人,诸科二人。
长兴元年,进士十五人,重试落下八人,诸科一人。
二年,进士四人。
三年,进士八人,诸科八十一人。
四年,进士二十四人,诸科一人。
愍帝长兴五年,进士十七人,诸科一人。
废帝清泰二年,进士十四人,诸科一人。
三年,进士十三人。
晋高祖天福二年,进士十九人。
三年,进士二十人。
四年、五年,停贡举。
六年,进士十一人,诸科四十五人。
七年,进士七人。
八年,进士七人。
九年,进士十三人,诸科五十六人。
开运二年,进士十五人,诸科八十八人。
三年,进士二十人,诸科九十二人。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进士二十五人,诸科一百五十五人。
隐帝乾元年,进士二十三人,诸科一百七十九人。
二年,进士十九人,诸科八十人。
三年,进士十七人,诸科八十四人。
周高祖广顺元年,进士十三人,诸科八十七人。
二年,进士十三人,诸科六十六人。
三年,进士十人内落下二人,诸科八十三人。
世宗显德元年,进士二十人,诸科一百二十一人。
二年,进士十六人,诸科一百十六人。
三年,进士六人,诸科二十九人。
四年,进士十人,诸科三十五人。
五年,进士十五人,内落下七人,诸科七十二人。
六年,进士十人,诸科五十人。
按:五代五十二年,其惟梁与晋各停贡举者二年,则降敕以举子学业未精之故,至於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然每岁所取进士,其多者仅及唐盛时之半,土宇分割,人士流离,固无怪其然。但《三礼》、《三传》、学究、明经诸科,唐虽有之,然每科所取甚少,而五代自晋、汉以来,明经诸科中选者,动以百人计。盖帖书、墨义,承平之时,士鄙其学而不习,国家亦贱其科而不取,故惟以攻诗赋中进士举者为贵。丧乱以来,文学废坠,为士者往往从事乎帖诵之末习,而举笔能文者固罕见之,国家亦姑以是为士子进取之涂,故其所取反数倍於盛唐之时也。国初,诸科取人亦多於进士,盖亦承五季之弊云。
欧阳公《什邡陈氏荣乡亭记》曰:“什邡之吏特不喜儒,必摧辱中伤之。民既素饶,乐乡里,不急禄仕,又苦吏之为,故未尝有儒其业与服以游者。甚好学者,不过专一经,工歌诗,优游自养,为乡丈人而已。逮陈君岩夫始为进士,然亦未尝敢儒衣冠谒县门,出入闾巷必乡其服。已而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服诣门应诏,吏方相惊。既州试之,送礼部,中丙科以归省其父,曰:‘噫!吾始恶进士之病已,而不知其可以为荣也。’乃筑亭以旌之。”晁归来子序张穆之《触鳞集》曰:“五季文物荡尽,而鲁儒犹往往抱经伏农野,守死善道,盖五十年不改也。太祖皇帝既定天下,鲁之学者始稍稍自奋,白袍举子,大裾长绅,杂出戎马介士之,父老见而指以喜曰:‘此曹出,天下太平矣。’方是时,厌乱,人思复常,故士贵,盖不待其名实加於上下,见其物色士类,而意已悦安之,此儒之效也。”愚尝读此二篇,而後知五代之时,虽科举未尝废,而士厄於离乱之际,不得卒业,或有所长,而不能以自见,老死闾阎,不为少矣!
宋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於尚书省。凡进士,试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三传》,一百一十条;《开元礼》《三史》各三百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其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各经引试,通六为合格,仍抽卷问律,本科则否。皆本贯发解,若有乡贯阻越及在化外,得於开封府投牒,奏俟朝旨。诸州以本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或不晓经艺,即选以次官充诸科,并本判官监试。试纸,长官印署面给之。帖经对义,监官、试官对考通否,逐场定去取。凡试日,坏挟所业经义及遥口相授者,即时遣出。所试合格,取通多业精者为上,馀次之。解文,首具元请解及已